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父子之爱永相“髓”

发布时间:2014-03-04 浏览:653
分享

 ——南通十四岁少年王一竹捐髓救父


本报记者  杨晓勤

 

 

       初春的阳光透过老房子的窗口,暖暖地照在正在床上休养的王一竹身上。这位14岁的南通少年面色依然有些苍白,倚在被子上玩着游戏——“你看,‘老猪吃老虎’是爸爸的游戏号,老猪嘛,就是爸爸啊,他属猪;老虎就是我啊,我是属虎的嘛,小名就叫小虎……”王一竹微笑着解释,露出了标志性的小酒窝,每句话里都透着浓浓的父子情深。

  王一竹的父亲王伟在去年不幸查出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危险系数极高,骨髓移植是唯一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病情急转直下,生命一天天流逝,骨髓库漫长的等待已非常不现实,只有在亲人中寻找合适骨髓。爷爷奶奶已年过七旬,唯一的姑姑第一时间赶来,可惜配对不成功,此时,14岁的王一竹成了父亲重生最后的希望。全家人都心疼这个从小体格就不太好的孩子,心情十分矛盾。无奈之下,妈妈只能如实相告:“一竹,可能只有移植你的骨髓才有希望挽救爸爸的生命,怎么办?”“好的,那就用我的!”年仅14岁的王一竹没有任何犹豫。

  就读于南通第一初级中学初二(2)班的他毅然办理了休学手续,然后陪父亲一同前往苏州求医。为照顾父亲,他和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一起在医院对面租了一间40平方米的老房子。但这条路意味着什么,他当时并未多想,一心只想救父亲。

  考验自抽血配型开始,最大号的针头,一管又一管的鲜血抽出来,没等十五管抽完,空腹的王一竹已经开始头晕、恶心、出冷汗……几乎晕倒。配型成功后,要先期抽取王一竹的血准备手术时用。第一次抽血时,坐在血库的躺椅上,王一竹再次晕血,不得不暂时停下来。经过二十多分钟的休息,王一竹伸出另一边的手臂:“来吧,我可以了!”可惜,晕血依然如影随形,还是没能成功。守候在一旁妈妈陆凤心疼不已,可骨髓移植是最后的希望,母亲的心纠结成了一团。

  第二天一大早,王一竹又和妈妈往医院走去,准备再试一次。短短的一百多米的路程,妈妈在前,王一竹在后,妈妈心情复杂地问:“小虎,怕不怕?”“怕!”“那我们不去了好吧?”“不要!走啊走啊!”王一竹很快跟上妈妈。看着比自己个头还高出一截的儿子,妈妈百感交集,“为了捐髓给爸爸,懂事的儿子吃了不少苦头,但从没怨过一声。”

  王一竹前期分三次抽取了700毫升纯血,从223日开始,到227日手术,王一竹每天需要上午、下午各打一次动员针,“打这个针,能够在手术前提高他血细胞的活跃度,但是打过之后,儿子的皮肤、骨头经常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妈妈只好常常给王一竹揉揉,但这种疼痛来自于骨头,始终无法缓解。坚强的王一竹常常忍着疼痛,通过视频微笑着安慰在无菌舱里的父亲。“我和爸爸之间的话题一般比较轻松,电影、游戏之类,基本都无关他的病情,我不想加重他的思想负担。”这位小小男子汉的懂事令人惊讶。

  手术前一天,王一竹早早把日历翻到了27日,因为他知道,这一天将是父亲重生的日子。27815分,载着王一竹的病床从病区内推出送往手术室,看着母亲担心的目光,他仍旧保持着平常的笑容。看手术室的大门缓缓合上,妈妈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她倚在墙边,寸步不离,每每看见手术门打开,她都忍不住将头伸进去看上几眼。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近3个小时的手术,共1500毫升骨髓从王一竹的体内取出。看着还未从麻醉中完全醒来的儿子被推出手术室,妈妈的眼泪忍不住地流下来。昏昏沉沉的王一竹还在安慰妈妈:“别哭,别哭,我没事,爸爸也会没事的……”

  当天下午,经过处理的骨髓输入父亲王伟的体内。如果手术成功,他的B型血将更改为与儿子相同的AB型,从此,父子之爱永远相依相伴相随。抽髓手术的第二天,全身疼得不能动的王一竹再次为父亲抽取外周血,以便让植入父亲体内的骨髓能早日正常生长。

  看妈妈刚刚从医院为父亲送饭回来,依然步履蹒跚的王一竹忙问:“爸爸今天的各项指标怎么样?”这个大男孩说,“ 2013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留住父亲的生命,让爸爸健康地回到全家人身边,再像往常一样陪我看大片,我们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话题!”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