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多一些微笑和鼓励

发布时间:2014-09-01 浏览:479 来源:江苏少年网
分享


师范毕业的那一年,我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教五年级语文。

走上讲台,望着台下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简要地作自我介绍后,我就讲读起课文来。学生们表现得很活跃,纷纷举手发言。

然而,我看到坐在墙角的一位小女孩却一直低着头。小女孩生得瘦小,头发蓬乱,衣衫也不整洁,尤其是那双失神的眼睛让人顿生怜悯之情。

我请她站起来读课文。她读得疙疙瘩瘩的,老半天也没有读好短短的一段课文。教室里一下子闹开了,一位玩皮的男生站起来说:“老师,她是差生,以前的老师从来没有喊过她读书、答问题的。”女孩子的头埋得更深了。

我的心中颇不是滋味。我轻轻地走到小女孩身边,微笑着鼓励她:“你一定能行!你一定会读好的!”女孩点了点头。

接着,我一句一句地教她读。练了好多遍她终于能读准确了,尽管还有些吞吞吐吐。我问她叫什么,她怯怯地说:“叫沈菊。”我高兴地表扬她:“沈菊,你今天战胜了学习上的困难,就是好样的。”

沈菊满怀感激地看着我。我真诚地对全班同学说:“当你的同学遇到学习困难时,请不要歧视他们,要热情地帮助他们,相信他们会成功的。”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

从这以后,沈菊明显变了。上课她坐得挺端正,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课本或黑板。虽说她的成绩仍不是很好,但思维活跃多了。于是,我经常把她叫到办公室,帮她补习功课,给她讲解课外知识,并使用各种方式锻炼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渐渐地,沈菊的成绩有了起色。

一次,镇教委决定让我上一堂“示范课”,我执教的是《鸬鹚》一文。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赏析作者遣词造句的美。

在欣赏文中的动态描写时,班长突然提出疑问:“老师,我认为课文中‘渔人……又把它(鸬鹚)甩进水里’这句话中的‘甩’用得不恰当。因为渔人是很喜爱鸬鹚的,用甩字从感情色彩上讲不能体现这一点,‘甩’字能不能改成‘放’啊?”

我对此毫无准备,一时竟楞在讲台上。听课的老师都替我着急。我急中生智,要求大家讨论解决问题。大家叽叽呱呱的,大多赞成班长的意见。怎么处理?我拿不定主意:肯定吧,不行;否定吧,又拿不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正当我一筹莫展时,沈菊大胆地举起手来。她站起来,有些拘谨,有些羞涩,口齿也不太伶俐,但讲得颇有道理:“我认为这里的‘甩’用得是贴切的。因为下文提到这样一句话‘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在忙不过来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轻轻放的,用甩字最能反映渔人忙碌的情景。所以我认为作者的用词没错。”一席话使原先支持班长意见的同学都点头称是。

我惊喜至极,连称:“好!好!”

下课后,我扪心自问:沈菊在这一课上为什么能表现得这么出色呢?也许这跟我平时注意调动她的学习积极性有关。学习不好的学生往往心中萌发着上进的种子,这就要求教师——手执金钥匙的人们,去亲近他们,体察他们,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和鼓励。 如皋市奚斜小学   吴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