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把校报校刊打造成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

发布时间:2015-12-16 浏览:151
分享
好多人会提出这样一种疑惑:在网络高度便捷的当今,还有没有再办校报校刊的必要?我们认为,校报校刊是校园文化创建的一种独特表现和成果。她是师生自己设计打造的校园文化产品,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广大师生的钟爱。这种地方气息鲜明,校园氛围浓厚的期刊很有生命力。只要用心用力去做,校报校刊定会成为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办学历史的“积淀”
校报校刊,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建“书香校园”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火热校园生活的反映,师生精神风貌的展示,学校发展的忠实记录。注重校园生活积累的校报校刊,其实就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反映学校办学轨迹的校报校刊也是学校发展的“见证人”。
据了解,全县大约有七、八成以上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报或校刊,有的学校校报、校刊还和谐共存、比翼双飞。沛县中学、张寨中学、沛县五中、三中等学校校报或校刊已过了百期。
学校的校报校刊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的过程,但有的还很不成熟,品位和档次都很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新形势了。(校报的出版周期较短,内容以即时性的新闻报道为主,印刷成本较低,质量较差,不易保存,一般读完就丢;校刊的出版周期较长,内容相对充实、深刻一些,印刷成本较高些,但质量较好,容易保留)。最近,张寨中学校报《雄鹰》改版成校刊,就是要全面、详实地记录张寨中学的发展历史,充分展示张寨中学师生精神风貌。相信,是雄鹰,一定会飞翔的!
学生成长的“沃土”
校报校刊是学生“我手写我心”、展示自我、书写个性的平台。 办校报校刊,最得益的是学生。这块“芳草地”,这方沃土,会给学生实践和展示才华的机会,经历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收获他们孜孜以求的梦想。当年的校报记者、文学社成员代表学校在各类征文比赛中崭露头角,频频获奖,现在许多人已成为各级新闻媒体杰出的代表。《扬子晚报》知名记者郭小川当年在中学读书时就是一名文学社成员。刚到大学,他就很快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学生记者。大学毕业后被特招进了《扬子晚报》。他曾多次自豪地说:“因为校报,让我爱上了写作。校园写作让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小事,不仅学会了交流,也学会了做人。写作让我一天天成熟起来。”
每次拿到出版的报刊,学生们总是争相阅读,寻找着或自己的或熟悉同学的文章。因为那是他们用心表现,揉入了他们的情感,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字。那里有他们的梦想和精神家园!
对外交流的“平台”
校报校刊是一种显性文化,它承担了学校德育、对外交流等重任的一部分,同时,她也是一种隐性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引领着师生积极向上。因此,要尤为注重校报校刊传递的思想、精神,报刊的品位和格调。内容要有思想性、启示性、趣味性、可读性。 求真,求善,求美,应该成为校报校刊编辑们的目标追求。
要把校报校刊打造成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编辑者还要埋头苦干不张扬,凝神聚力提质量。在栏目设置、文字校对、版式设计等各方面,都高标准、严要求,追求一流,方可将校报校刊办出品位,办出特色,办出影响。日前,《无锡日报》火了。火得让圈外人奔走相告,火得让同行们心惊肉跳。报眼处标题竟然出现如此低级而明显的重大差错,的确让人啼笑皆非!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们要端正态度,在编辑上下功夫,不能为编而编,不能为交流而编,特别要在文字校对上下功夫,不得有半点马虎;同时,写作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在写文章上下功夫。文章要有真感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浅尝辄止、“流水账”式文章要不得。
通过开展“寄语校刊”评选等活动,对校刊的发展提建议、出对策,让校刊这朵“浪花”跃入校园文化的“长河”; 通过提升选稿质量和编校水平,提高校报校刊在学校的认可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校报校刊才能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翱翔天空!
作者 郭世明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