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名家笔下的除夕

发布时间:2017-02-28 浏览:113
分享
名家笔下的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夕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 年,国务院依法进行修改调整,决定除夕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但除夕已经深深地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世代沿袭的传统节日。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选自老舍:《北京的春节》(节选)(老舍专集《猫》同心出版社)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老北京除夕热闹的民俗画卷。这段话中老舍充分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节日北京春节的风俗: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家家户户灯火通宵,吃团圆饭和守岁,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就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得得地颤抖。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这是真正地开始过年了。 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 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 ——选自莫言:《故乡过年》(节选)(《莫言心声系列:散文新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北方人除夕吃年夜饭,饺子是必不可少的, 莫言小的时候,大人们除夕忙着包饺子,而孩子们除夕也只能跟着大人祭祖、睡觉、穿新衣,而吃饺子是孩子们最为企盼的,要是吃到饺子里包的钱甭提有多幸运了,为了能吃到饺子里的钱,莫言差点要了小命。这段话在描写除夕风俗的同时,流露出孩子天真活泼的一面。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选自梁实秋:《北平年景》(节选)(《雅舍小品续集》,台湾正中书局1973年版 ) 相比之下,梁实秋对饺子的感觉就不比莫言了,虽然吃饺子是“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但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饺子,”确实“把人吃得头昏脑涨。”但有一样却是相同的,就是在饺子里吃银币,不过童年的莫言想自己吃到,而梁实秋一家却留给了老祖母,孝敬长辈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除夕在檐头祭天地,祭天地要放爆竹。又堂前拜家堂菩萨,又供养灶君菩萨从天上回任,旧的菩萨画像送上天时焚化了,现在贴上新的,也是木版印的王者之像,旁边两行字: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祭毕分岁,全家团圆吃年夜饭,把邻人也你拉我请。小孩袋里都装满瓜子花生炒豆地瓜干,还有压岁钱。堂前高烧红烛,挂起祖宗的画像,陈列祭品,一家人守岁。堂前及灶间及楼上楼下房间皆四门大开,灯烛点得明晃晃,床脚下及风车稻桶里都撒上一撮炒米花年糕丝地瓜片,把锄头犁耙扫帚畚箕都平放休息,因为它们这一年里也都辛苦了。 ——选自胡兰成:《胡村月令·过年》(节选)(《今生今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祭奠神明、祖宗也是除夕的重头戏,你看,幼时胡兰成家里祭祖是何等的庄重,乡间对灶君的祭奠尤为重视,“民以食为天”,毕竟灶君是掌管人间烟火的,可不能怠慢。其次,祭奠祖先是孩子们最为高兴的事,祭祀完毕,孩子们就能吃上各种瓜果干,领到压岁钱了。 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选自冰心:《童年的春节》(节选)(《冰心散文》吉林文史出版社) 除夕是孩子们的节日。看,幼时的冰心虽然是个女孩子,但也喜欢燃放鞭炮、烟火,礼花飞天,“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们不难想象孩提时代的冰心在除夕是何等的快乐。让冰心奶奶记忆犹新的还有“滴滴金”那种小鞭炮,是否也让你心动?你现在有没有玩过呢? 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人,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作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儿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儿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选自胡适:《四十自述》(节选)(《四十自述:胡适自传》群言出版社) 除夕也不都是愉快的,幼时胡适的家中每年“总有一大群讨债的人 ”,着实让胡适一家人大伤脑筋,大哥选择躲债,而母亲温婉敦厚,继续张罗着过年的一大摊事,最后想法子打发这些讨债的回去,这样的除夕,胡适经历了“六七次”,这样烦恼的除夕与其他孩子快乐的除夕之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著名散文家冯骥才说过:“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团聚一起。”除夕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尽享亲情,不仅感谢上苍恩赐给我们的岁月,更重要的是对先人、长辈的感恩,同时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寄予了殷切的期望,除夕佳节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镇江市丹徒新城丹徒实验学校 吴立新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