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注意孩子的“问题行为”

发布时间:2018-06-26 浏览:324
分享

注意孩子的“问题行为”

王慎宜

    孩子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或品德上的缺点及不足。“问题行为”往往给学校、社会、家庭带来许多麻烦,也会干扰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心理学把孩子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第—是心理性问题行为,即情绪和性格表现特殊,如狂妄自大、骄傲自满、娇气十足、暴躁、孤僻、冷淡、自卑、缺乏自信、怠惰、说谎、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易受暗示等等。第二是道德问题行为,如不守纪律、好闹、起哄、打斗、恶作剧、欺侮小朋友、顶撞家长及老师,吵嘴、骂人、旷课、考试打小抄,也有的表现为偷窃、攻击行为等等。这两种问题行为可以交错出现,由心理性问题行为导致品德上的问题行为,或由品德上的问题行为产生心理性问题行为。医学家和心理学家还指出,分析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极为重要,对防止和纠正问题行为很有意义。

    孩子有狂妄自大、性格暴躁的问题行为,大都是因为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长期过分宠爱、器重,过多赞扬、夸奖造成的。幼小的孩子缺乏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易产生优越感,进而产生问题行为。

    孩子自卑、缺乏信心和有消极情绪等,大都是因为在家庭、幼儿园或小朋友中常处于被轻视的地位,经常受到挫折、打击、挖苦、斥责、非难造成的,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总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孩子有粗暴、打架、骂人、攻击的行为等问题行为,主要是早期受到家庭熏染所致,父母不和,吵架、打斗、对骂,被孩子学去,有时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就会做出报复行为;有时家长纵容孩子,甚至唆使孩子“横”点,免得受欺,这也促使孩子产生粗暴的问题行为。

    孩子有冷淡、孤僻、躲避、少言等问题行为,多是由于长期缺乏集体生活造成的。父母不让孩子与外界小朋友接触,怕“学坏”,送到托儿所和幼儿园也是千叮咛万嘱咐,十分不放心;有时,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受歧视、受孤立、遭到打击等,也会使其冷淡、脱群。  

    孩子有说谎、不诚实等问题行为,也与家庭教育有关。有的父母亲教孩子说谎,孩子拾到钱,不是鼓励孩子交出去,而让他收起来留着买糖块,事情虽小,却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污点。殴打孩子也会促使他说谎,例如孩子弄坏了一块玻璃,说了真话要挨打,下次有了类似情况就再也不说实话了。

    孩子有过份淘气、顽皮捣蛋的问题行为,可能与家庭“大撒手”不管有关。有的孩子父母早亡,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有的是大人娇惯,促使孩子产生满不在乎的心理,无拘无束,犹如一棵没人修剪的小树,浑身是“杈儿”。

    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首先要有正确认识。每个家长都应当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细致分析、观察,看一看有无问题行为。进—步认识孩子的问题行为是以哪一方面为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其次是重视问题行为,不要以为自己孩子有点问题行为表现没关系,甚至认为那是孩子天真烂漫的表现。家长必须认识到,有了问题行为,孩子大一点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不良品质,甚至可能走向犯罪之路。分析犯罪青少年的犯罪过程,开始大都有问题行为,由于没引起重视,最终酿成犯罪。再次,应该认识到孩子毕竟是孩子,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孩子只要加强教育,就不会进而产生不良品质,但放弃正确的教育,听之任之,则会加快不良品质的出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指出,纠正问题行为,必须有耐心、有信心,要讲究方法、循循善诱,不能打骂、讽刺挖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问题行为经过努力是可以纠正的。


2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