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经验交流 文章详情

顺应“双减”形势 创新育人模式 全面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2-08-25 浏览:2136
分享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校外教育辅导站如何顺应“双减”形势,已成为关工委组织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灌云县关工委坚持从实际出发,采用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法,积极尝试新形势下校外教育辅导站“三个相融合”模式,全面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坚持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融合,创新“双师教育”新模式

“双减”政策实施后,把时间归还给孩子们,减轻了学生们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学生欢呼、家长拥护、社会赞同,这也给关工委自身的校外教育辅导站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县关工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走进学校、走访家庭、走近学生,举行辅导老师座谈会、研讨会等,经过充分研讨,大家共识到:校外教育辅导站是对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制的补充,是对学生校外时间家庭保护的补缺,要借助落实“双减”政策的契机,改进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把传统人对人教育与互联网面对面教育相融洽,推行“双师教育”新模式,即选择线上名师,负责教学设计、提供教学课程;线下辅导老师立足真实课堂,负责答疑、辅导和上传实际效果。县益海校外辅导总站与江苏矿大、苏州大学实行互联网远程“双师教育”一年多来,开设了传播文化知识、赏析国学经典、传授琴棋书画、教习体育艺术等课目,营造了老师高明、学生高招、家长高兴的教育新天地。

二、坚持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践行“实景教育”新模式

社会实践是孩子们步入社会前的重要准备。县关工委对标“双减”政策规定,着力转换服务理念,从偏向“学科提分”向社会实践转变,让孩子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汲取知识和智慧,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用结合、学用相长。一是走向红色教育基地,将“时代楷模”王继才事迹展览馆、县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县博物馆、烈士陵园、文明实践所等作为红色地标,各镇街校外教育辅导站每月都组织一次青少年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让孩子们了解红色基地、聆听党史国史、见证场景实物、感悟革命精神、写出观后感想,让红色基因传承到青少年的血脉里,“红色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灵上,从小立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走向科普创新实践基地,将县科技馆、东王集中心小学和四队鲁河中心小学科普中心作为科普基地,利用节假日分期分批走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活动,让青少年在家门口探索科学奥秘,体验科技魅力,提升科学素养,激发科技报国的志向。三是走向社会服务体验基地,组织青少年走进县青少年农业示范园、青年农民创业产业园、家政服务公司,了解现代农业常识,体验农事劳作、参与家庭打扫卫生、整理物件等项服务。通过社会实践的活动,让孩子们的激情得到了燃烧、潜能得到了释放、才能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扬、责任意识得到了强化,充分感受生命和生活的美好幸福。

三、坚持把兴趣爱好与培育特长相融合,推行“寓乐于教”新模式

寓乐于教是培育青少年兴趣爱好和价值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县关工委注重以寓乐于教的方式开展活动,着力打造“一站一式”特色,兼具校外教育辅导站实用性、趣味性、艺术性的结合。全县各校外教育辅导站开设了国学堂读书班、书画美术艺术班、非遗衍纸画传承班、体育舞蹈培训班、手工草编速成班等课目,让孩子们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各自喜欢的项目。杨集镇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海生草”书法班、伊山镇繁荣校外教育辅导站国画班、南岗校外教育辅导站的衍纸画班,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对具有天赋潜质的孩子进行重点指导、强化训练,120多名学生在省、市、县青少年比赛活动中获得奖励。通过各种兴趣班的实践活动,孩子们用神奇的笔、灵巧的手、智慧的眼,打开了思维的广度,提升了思维的高度,诠释了他们的纯真,展示了他们的生活,表达了他们的审美,彰显了专长和技艺实现的自我价值和获得感。 (王永登)  

编辑 齐超

6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