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周报社“红领巾探‘宝’家乡小康路”特刊优秀来稿选登(之四)

发布时间:2021-01-11 浏览:3617
分享

宿迁发展这些年

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六(10)班  张可辛

指导老师:赵颖颖

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近年来,宿迁致力于开发电子商务,以新业态建立宿迁开放型经济体。沧桑巨变,春华秋实,弹指一挥间,咱们宿迁已经建市24年了。

小时候和爷爷奶奶赶集时经常走过的那座桥上是鲜红的大字:力争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我问爷爷:“那是什么意思?”“就是要让大家更加富裕,上次和你讲的邓小平爷爷还记得吗?就是他提出这个小康社会的。”“可是为什么要把字写在桥上呢?”“那是为了要更多人知道这个计划。”“哦,我明白了,我们要一起加油完成啊!”

我上了一年级,从农村老家来到宿豫区,有一次,我注意到路边一栋建筑发出绚丽的光,我认识房子上两个字中的一个:东,后来我又认识了另一个字:京,再后来,我知道了那是我们的老乡刘强东叔叔建的。爸爸给我看《开讲啦》,我觉得他好厉害啊,当我知道他毕业于宿迁高中时就更佩服他了。他为宿迁捐款捐物,为家乡拉企业投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他还为宿迁引进了南京外国语学校,“东叔”是我们宿迁人的骄傲。

2019年12月16日,宿迁高铁正式通车!千年古都,魅力宿迁进入高铁的时代,迈入高铁经济时代!高铁,在大家心目中是速度,是时间,是方便。高铁时代下,宿迁和其它城市的关系会更加紧密。

我所理解的小康是:路平坦了好跑了,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村村都通上了公交车,道路宽敞了,城里每个小区绿化整整齐齐的,乡村道路都搞得很好,开车人都能够在指定地点停放车辆。现在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那么多,大家都能够做到礼让行人,经济发展的同时宿迁人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南通市海门区包场小学四(4)班  陆思宇  指导老师  周 萍




餐桌上的变化

沭阳县怀文初中1-201班 苏先仙

指导老师:苏秦


爷爷奶告诉我,餐桌上有饭就要吃饱,不要拣好嫌孬,有饭吃就不错了。爷爷是知青,在泥土里摸爬滚打过,干过活,流过汗,吃了不少苦,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奶奶不识字,但却在我上小学前就教我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爷爷奶奶的餐桌是一张正方形的小桌子,一日三餐,餐桌上离不了腌萝卜干、咸菜或豆酱,美其名曰“下饭三宝”。如果哪天餐桌上多了个粉丝白菜或青椒炒鸡蛋,抑或焖方瓜、炒茄子、炸豆角中的任意一种,大家一定胃口大开,饭菜必是被“一扫光”。如果来个什么肉什么鸡的,那必定是隆重的节日,全家人定是饱餐一顿,幸福几天。

我家的餐桌是一张可变形的餐桌,人少时折叠成方形,人多时打开来就是圆形,餐桌中间还有一块“火烧石”,下装电磁炉,桌上饭菜可随时加热。每顿饭,餐桌上最少也是一荤一素两个菜,中餐最低标准也是“四菜一汤”。为了增加我的食欲,妈妈经常上网搜罗一些名菜的做法,亲自动手做一些家庭“特色菜”,如“红烧鲤鱼”“清蒸鳜鱼”“瓜丝粉饼”,餐桌上的菜可谓是色香味俱全,浓淡醇都有,看得我眼花缭乱,吃得我心花怒放。爸爸妈妈告诉我,“肚饥好下饭”“拒零食多主食”,餐桌上饭菜丰盛品种多,爱吃哪样自己动手,一定要吃饱吃好。

老师同学告诉我们要按量打饭,吃多少打多少,“餐桌上的饭菜要吃净,不怕你能吃,就怕你浪费。”2020年8月进入初中,我们开展的第一项行动就是“光盘行动”,坚决杜绝校园浪费,就餐时不允许发出声音,不仅饭菜要净,就餐环境也要静。人来餐盘至,人走桌面清,不留一粒米,不丢一口菜。

人是铁来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年代不同,餐桌有异,餐桌上的饭菜更是日渐丰盛,顿顿精彩。

餐桌上变化的是品种,是式样,不变的是对食物的尊重,是对自然慷慨给予的感恩,是大人对孩子无穷尽的爱,是中国人民勤俭质朴方正的品格——这些,必将一代代传下去。


 我的家乡美如画 苏州市相城区黄埭实验小学二(3)班 沈少娴

指导老师:张萍莉



前方

江苏省淮北中学雨凝文学社 崔梦缘

指导教师:吴豹


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一车人东歪西倒,受着皮肉之苦。男子望着车窗外,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才有的惶惑与茫然……

从前的人们若要远行,花费的时间多以月计。过去的剪影中,生活境遇的不得改善,总使人们的眼中透露出空洞与无奈。前方是什么、在哪里,都是未知。

如今,高铁、火车载着拖着行李箱的旅客驶往既定的目标,青年人和中年人得以行进在同一条道路上。即便是广袤土地上的一粒微尘,在时代的更迭中也满怀希望。

一切都在改变,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不以华丽示人,不以出彩为傲。紧张而忙碌,充实却明朗,从当下迈向前方的每一步都坚定有力。

来到城市中心的大街上,还没来得及观赏五彩斑斓的街景,就沉陷在午后温煦的阳光里,直到暮色不声不响地飘落,林立的高楼渐渐亮起。其中既有热闹喧嚣,也有轻快恬静。回到村镇,也时常看到公园内闲适地坐着几位老人,阳光细细碎碎地洒落,清淡而明亮。十字水街、田字绿廊,各式各样的步道遍布城市村镇之中,都是诗意与幸福生活的写照。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写在古书里的祈愿早已泛黄,在这个万物具备的时代,幸福感已从物质驱动转向精神驱动。静下心来仔细感受生活,那些难以捕捉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概念已然具体可感、伸手可触。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更可持续,既能够行在当下,也能够看见前方。教育和娱乐成为社会热点,文化视野不断开放,承载着民众对于美好生活最朴素的追求与向往的小康生活的内涵,早已悄然升华。

五千载峥嵘厚重,七十年锐意新光。“国土之安”“文化之传”“生民之乐”皆饱含对广大人民的深情,彰显对中国发展的坚定信心,体现对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怀与担当。

走在今天的路上,过去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的孜孜追求,已呈现为当今现实的物质富足与精神充实。

8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