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学习科普短视频创作 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发布时间:2024-01-23 浏览:7306
分享

122.28Mb

黑白对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由舒缓渐渐强烈的音乐牵引出图像的节奏感,没有解说,没有字幕,2分39秒的短视频《凌》展示了7种化学物质结晶的过程,对科学现象进行了客观的艺术表达,启发读者对科学奥秘的探索兴趣。1月23日,江苏广电总台教育频道总编室主任、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张学超来到关心下一代周报社,带来讲座《用影像传播科学——融合传播背景下的科学影像创作思想与方法》,与大家分享科普短视频创作的经验。讲座之初,张学超用科普短视频《凌》解读了短视频的表达特点:创作者要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同时关照到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通俗性、趣味性。

在当下的时代,多种媒体深度融合,传播媒介的大众化、平民化与世俗化,将科普创作和科学传播的可能性提升到了最大。"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我国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轻阅时代,阅读者追求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阅读方式从阅读文字转化为读图、看视频,观看短视频成为人们娱乐和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现如今,在公交地铁上,十个人有九个在看手机,看手机的人中,除了打游戏的,十个有九个在看短视频。短视频2013年诞生,2017年开始大行其道,现在已经成为最流行的信息传播渠道。经常刷刷短视频,不知不觉中一个小时就过去了,这一个小时中可能了一百条短视频,可是回想一下,留下印象的也许只有一两条。

全民科普热潮带来的是群众大量的科普需求。张学超借入选中宣部推荐作品名录的短视频《病毒中的破坏大王》介绍了字幕、资料、剪辑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实现科影融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他亲自参与拍摄制作的以工程院院士、南医大校长沈洪兵为主角的短片时长只有60秒,人物声音排满,场景包括实验室、办公室、操场,拍摄了5个小时,一句一句话地拼成完整的旁白,内容流畅,声音没有剪辑痕迹,显示了深厚的创作功力。

讲座的最后阶段,张学超介绍了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的具体要求,建议大家可以围绕科学家精神、社会热点与科技热点、科学团队创作、科普国际化发展等方向开展创作,积极参与摄影、微电影、纪录片、动画片等各种类型的竞赛。

2019年,省关工委对江苏少年网提出增加“知识性、趣味性”的要求,少年网创办了“少年V科技”短视频科普栏目,很快成为青少年的科普“小百科”。几年来,栏目在省级科普大赛中荣获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2020年,栏目入选“典赞·2020科技江苏”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2022年,栏目荣获江苏省专业报协会媒体融合奖。由是,少年网对自己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表达更专业、制作更精良、投送更精准,成为少年网全体同仁的追求。

两个小时的讲座夹叙夹议,图文视并茂,恰好诠释了张学超谈短视频创作“定位尽可能地准、篇幅尽可能地短、叙述尽可能地说故事、到生活中去”的要求,为少年网提供了更广阔的赛道。听完讲座,年轻编辑李凤琴与骆宁宁特别有感触,“老师说的紧扣社会热点、抓住开头15秒、不要滥用音乐、要巧用字幕都特别重要,对我们今后的选题、制作都有启发。”(喻洁)

编辑 喻洁

14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