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向着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最高地进发

——吕四港镇落实完成江苏省关工委“进万户”专项调研任务后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9-11 浏览:1763 来源:江苏少年网
分享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党的二十大都将“健全学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摆在了重要位置。这要求学家庭社会三者关系从松散、偶然的沟通合作走向制度化的协作。

通过江苏省关工委“进万户”专项调研以及平常工作实践,我们发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面存在以下现实问题:

1.理念一致有待达成共识

在回答“您平时感觉孩子的情绪怎么样?学业压力大吗?孩子在行为表现上有没有特别让您感到烦恼的地方?”这些问题时,绝大多数家长表现出对孩子的情绪、学习压力的忽视。这说明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2.各方优势互补需要加强

在回答“您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配合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有什么好的建议?”时,绝大多数家长表示学校教师要求家长做到的一定要全力配合做到。这就说明,校家社各方各有优势,需要优势互补的认识不到位,校家社协同没有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效果。

3.沟通协调机制亟待完善

在回答“您会主动联系教师吗?”时,绝大多数家长表示教师工作,家长主动联系会打乱老师的工作节奏,所以不好意思多麻烦老师,这就说明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4.政策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当前的协同育人政策以价值引领、各地自主行动为主。调研发现,很多家长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竟然毫不知晓,有的家长对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束手无策。更有甚者,地方公安接办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时,家长因各种原因缺席,只能通知关工委同志到场。这就说明政策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由上可见,引导三方在育人过程中目标一致、关系协调、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功能互补,形成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可持续、可推广的实践模式,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抓手。

2014-2019年间,本人曾站位于渔区小学校长的角度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渔区小学“三结合”教育新模式探究》研究并结题。当时本人提出三点主张。一是立足学校阵地,完善网络体系,把握好“构建良好师资队伍”“关注学生心灵道德冲突”“加强道德实践活动”三大环节。二是以网络为纽带,构建“家校通”“校园网”“微信群”等家校沟通平台。三是突破时空限制,通过“正面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与“有效监督黑网吧”等途径优化社会环境。

位于关心下一代工作者的角度,就“健全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路径”方面,建议发挥制度、文化和资源保障优势,形成“政府推动-学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全链条育人生态,让全社会都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

一是发挥三大优势,开展协同育人顶层设计。首先是发挥制度优势,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局面,构建国家、省、市、县和学的纵向体系,以及由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实施机构构成的横向体系,实现协同育人的全网络覆盖和全员参与;其次是发挥文化优势,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为家庭赋能;再次是发挥资源保障优势,依托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组织协调、部门联动,开展资源平台和专业队伍建设。

二是政府推动,促进协同育人制度建设。建立家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内部交流沟通平台,及时发现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问题,给予必要的干预和支持,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多元协同的育人格局。首先,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其次,调动学、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同步开展协同育人的指导服务机制、责任共担机制、补偿干预机制和综合评估机制的制度构架;再次,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考核体系。

三是学校主导,搭建协同育人工作平台。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把家庭教育指导、协同育人工作列入教育行政干部和校(园)长的培训研修体系,列入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学校要围绕学生成长,超越自身局部利益,回应家庭和社会诉求,主动联系沟通家长和社会,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女的意识和能力,以好风促进好家风和好民风建设;学领导和教师应明确协同育人工作规范,掌握协同育人知识,并形成相应的协同能力;协同育人不仅要开展组织建设,还要在行动上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四是家庭尽责,推动家长育人能力提升。提升家长的育人能力是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主要抓手,家长要支持学教育教学活动,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校开展校外活动提供主动支持和志愿服务;家长还要为子女开发健康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在社会体验中成长。家校共育是目标、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即帮助儿童理解和扮演好孩子、好学生和好公民三重角色。

五是社会支持,营造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校家社协同要通过社会多元主体协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氛围,延伸到社区促进民风的改善,最终促进校家社的良性互动,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其中“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最终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们共同努力,向着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最高地进发!

               (启东市吕四港镇教育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陶志洪)

   编辑:喻洁


3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