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王淦昌:“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有,我是中国人!”

——纪念江苏籍“两弹一星元勋”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24-10-16 浏览:2768
分享

编者按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轰动了全世界,这是国家国防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次重大的突破,而巨响的背后‍‍无数英雄与戈壁黄沙为伴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江苏少年网将视角聚焦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及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江苏籍“两弹一星元勋”,走进元勋家乡、聆听元勋故事。

 “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有,我是中国人!”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改名的科学家,他曾两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就在再一次有机会冲击诺奖时却毅然选择回国,隐姓埋名17载带队研制核武器,托举起中国的核大国地位!他就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

“我愿以身许国”

一走进位于王淦昌故乡——常熟市支塘镇的王淦昌高级中学,就看见一尊王淦昌青年时期的雕像竖立在此,“我愿以身许国”几个字格外醒目。

“我觉得王淦昌先生用自己的一生真正诠释了‘我愿以身许国’这几个字!”来自王淦昌中学的王子是学校王淦昌事迹陈列馆的学生讲解员,为了能够竞聘得上讲解员,她做了充足的准备,买来《王淦昌传》仔细研读,真正了解了一位科学家不平凡的一生,在牢记讲解词的基础上,她真正地带入了感情,最终顺利入选讲解员,提到入选经历,王子难掩自豪之情。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枫塘沧的一个中医世家。家中日子原本殷实,但不幸的是,王淦昌4岁的时候,父亲病逝,13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尽管家中经济状况大不如前,但王淦昌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在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王淦昌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

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淦昌不顾导师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当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条件艰苦可想而知。“我一开始也不理解,明明那时的中国很落后,而王淦昌非要选择回国!”王子道出了疑问,直到今年4月,中央电视台来支塘镇拍摄王淦昌专题片,王子有幸扮演王淦昌的妻子吴月琴一角,她坦言,以妻子的视角去看当时王淦昌的选择时,更加能够体会到他的浓浓爱国情,“当时为了挽留王淦昌,德国开出了非常多的具有诱惑力的条件,但王淦昌却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身为中国人,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有了这次特殊的演绎经历,王子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0000774.16Mb

瞿若以同学饰演短剧《青年王淦昌》

如果说王子是以妻子的视角重新审视王淦昌当年的无悔选择,那么若以同学则有幸利用在学校科普剧《青年王淦昌》中扮演青年时期的王淦昌的机会,通过演绎,了解青年王淦昌是如何一步步树立报国之志的。

青年时期的王淦昌爱钻研学问,又常参与街头游行,反对北洋军阀腐败无能。一次游行时王淦昌被捕,面对印度士兵他无畏质问,那印度士兵因心生同情,悄然放走了他。这些经历非但未将他击垮,反倒锤炼了他的意志。大学时,王淦昌常因参与抗议遭老师严厉批评,然而此番经历却让他悟出,真正强大之国需要科技与知识。故而,他怀揣科技强国之志向。“我觉得青年时期王淦昌的爱国热情特别感染我们年轻人,他只一心想让我们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就是因为他心中一直有这样的理想,所以他才会放弃国外当时优厚的条件,毅然回国,隐姓埋名,还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他才是我们要追的星!”若以深有感触地说道。

“要继承和发扬王淦昌等‘两弹一星功勋’身上的精神和品质,家乡人民肯定要带好头!”刚刚退居二线的学校原党委书记范祖国介绍道,学校自2011年更名为“王淦昌中学”以来,一直将学习继承和发展王淦昌身上的科学家精神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特色。

“科学家基因教育是学校最大的特色!”因王淦昌在江大学任教十余年,与学校师生结下深厚感情,所以每年浙大都会有王淦昌所任教学院师生代表来到支塘来到王淦昌中学参观学习,学校利用契机,和浙大共建王淦昌,每年暑期都会举办王淦昌科学夏令营,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夏令营学习;同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也是王淦昌生前工作单位,研究所与学校共建了宇宙线观测实验室,继续这个以王淦昌为奠基人的研究项目,2020年,学校也加入了世界宇宙线联盟,更好地开展宇宙线观测项目研究;学校还是苏州市未来科学家薪火计划摇篮基地,定期选拔高校名师到学校讲座,并且选择优秀学生参与高校科研项目。“我们将继续王老心系的科学教育事业,力争培养出对国家有贡献的小小科学家!”范祖国说。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科强国”

1998年5月初,因需编写常熟地方志,当时在地方志办工作的沈秋农在北京医院见到了因病住院的王淦昌,“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淦昌当时跟我说的一句话,现在都在提科教强国,我认为应该提教科强国,教育是第一位的!”这句话深深印在沈秋农的脑海里,同年12月,王淦昌在北京逝世,沈秋农在悲痛的同时,也坚定了要宣传王淦昌科学家精神的想法。

2012年,沈秋农一退休就进入常熟市关工委,将宣讲王淦昌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孩提时,外婆总是给王淦昌讲历史掌故,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爱国的种子从小就已经种下!”沈秋农经常跟同学们分享这个小典故,以勉励同学们从小就要立下报国之志。

“王淦昌小时候是十分热爱读的,我们去参观他的故居就能看到,包括他在北京的住所,房间堆得满满的到处都是书......”在常熟金农场青少年实践基地的游船上,南村青少年暑托班的孩子们认真聆听沈秋农饱含情感地讲述“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王淦昌读书报国的故事。在针对青少年的宣讲中,沈秋农着重选择了青年时期的王淦昌热爱读书的经历进行宣讲,给青少年以启发。

沈秋农会经常给学生讲的故事就是王淦昌的家风家训故事,王淦昌与吴月琴育有5名子女。孩子们童年时觉得爸爸比较严厉,如果谁没有完成当天的作业,就会受到批评。每次王淦昌回家,大家“就赶紧拿本书躲起来”,但子女们后来都理解了父亲。沈秋农几次前往南京,与王淦昌的二女儿、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师王明深入交谈,王明这样谈起父亲:“(他)常用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我们,现在想来,‘严’何尝不是爱!父亲的‘严’让我们很小就懂得了努力、很早就能自立,这为我们以后的学业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我们姐弟五人尽管各自专业不同,但是大家都很尽力。”

生活上,王淦昌总是教育家人要节俭。他对孩子们说:“钱够花就行了,应当把它们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他去世后,尽管子女们都在学校与科研院所工作,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仍秉承王淦昌遗愿,从他生前所获奖金中拿出50万元,在中国物理学会设立了“王淦昌物理奖”,并为家乡常熟捐款10万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身教胜于言传。王淦昌生前常因忙于工作、对家庭照顾较少而感到内疚,他曾说:“我在家里对物理现象的对称性做得太差。”对于一名立志以身许国、早已放下个人得失的科学家来说,平衡工作与家庭,或许是一个美好却难以实现的愿望。但他那勤奋严谨、赤忱报国的精神,不仅感染了身边的学生、同事与工作人员,也让家人耳濡目染,深受教益。他们理解王淦昌,并回馈他以家庭的温暖与真挚的爱。王淦昌百年诞辰时,大女儿王慧明夫妇与二女儿王明夫妇共同创作了一组纪念诗,其中一首写道:“德高望重一身,活在人心永生。太空淦星千秋,俯瞰神州万象新。”

“沿着王淦昌的足迹一路前行”

 “寻先辈足迹,悟初心使命”,近年来,王淦昌科学家精神主题红色研学线路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欢迎,更多的青少年来到支塘,走进王淦昌故居,细致参观展示王淦昌生平事迹的图片与文字。

 “王淦昌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月琴是王淦昌故居的一位志愿者,自觉身为王淦昌家乡人,有责任宣传好王淦昌的科学家精神,所以退休后来到故居当起了志愿者,有一次,她接待了上海的一个团队,当讲解到王淦昌放弃留在德国的机会,毅然回国,进入研究所从事科研事业时,人群中有人就说:“肯定国内开的条件很好,不然王老肯定不会回来的!”月琴听后,用王淦昌的经历反驳了他,“王淦昌小时候家境殷实,乡下千亩良田,家里房子也是几进几出,但王淦昌依然勤奋学习,去德国是官费去的,不是自己家掏钱赞助的,而且你们可以看看,王老在北京的住处,是一个很小的房子,里面的陈设是很简陋的,如果他在乎所谓的待遇和条件,他当初肯定不会回来,因为彼时的中国正处抗战时期,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哪会开出多好的条件呢?”听完月琴的讲解,大家纷纷感叹王淦昌的崇高境界和为祖国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我们联合镇上的其它红色场馆推出了红色行动线路,凡是通过红色线路来故居参观的游客都可以到我馆的‘初心’......”据王淦昌故居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在常熟市关工委及支塘镇关工委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故居推出了红色研学线路,并抓住红色研学的“大热”,抓紧推出一系列精品力作,把王淦昌的故事送入广大青少年心中。故居与常熟市评弹合作推出了短篇评话《一片冰心在报国》,详细讲述了王淦昌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的故事。同时,还推出了原创歌曲《灯塔》,采用民歌通俗的演绎形式,歌颂王淦昌院士“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今年,故居还与苏州歌舞剧院合作,选取了王淦昌初中、王淦昌高中学生参与诗画作品《我愿以身许国》打造合唱剧《王淦昌》......正在以一种深受未成年人喜欢的方式讲述王淦昌的故事。

前不久,常熟市关工委多方争取资金10万元,用于支塘镇打造常熟爱国主义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以展示王淦昌先生事迹,开展爱国主义、科学精神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王淦昌先生把毕生的智慧和精神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是百万常熟人民的骄傲,我们有责任让广大青少年了解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宝贵品质!”市关工委主任浦梅萍说道。(记者 齐超 通讯员 邓美英)

编辑 齐超 

12

评论(1)



  • 中国红

    开展爱国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10-16 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