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关工在线 文章详情

织梦非遗 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4-12-23 浏览:1719 来源:江苏少年网
分享

12月20日,徐州市铜山区张集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走进黄集镇中心小学葫芦烙画创作室,体验非遗产品——葫芦烙画,“葫芦笔画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山葫芦画传承人郑永梅说,“葫芦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还要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001.jpg

近年来,铜山区关工委深挖本地非遗文化,将美丽乡村建设、百味美好生活场景通过剪纸、面塑、石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来,推动“教育+非遗”融合发展,以非遗之美展现青少年教育生活新图景。003.jpg

目前,铜山共有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非遗”项目22项、区级“非遗”项目142项,其中,“铜山面塑”又称面人,或捏面人,是用和好的面捏制而成,铜山侯氏毛笔制作是一门以传统工艺技法制作毛笔的传统技艺。002.jpg

以剪纸之美,弘扬美育精神。剪纸艺术是民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何桥镇剪纸传承人牛振宇带领青少年创作“永远跟党走”主题系列作品。一把剪刀一张纸,把爱党、党、党之情融入作品之中。汉王实验小学邀请剪纸技艺非遗传承人徐杰将法治文化融入剪纸作品,创作出《法治徐州》《美好生活·法典相伴》《獬豸》《民法典》等多幅剪纸作品。铜山区级非遗(剪纸)传承人李海梅在茅村镇中心中学开设剪纸社团,让学生感受剪纸的独特魅力,领悟“剪纸之美”。郑集镇前鹿楼小学特邀孟伟等两位非遗传承人介绍剪纸的基本概念、形式、类别、用途等,分享传统剪纸作品的内涵及与现代融合的要义,学生对剪纸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

以面塑之形,展现美好生活。铜山面塑艺术分布于黄集镇、单集镇、大许镇等地。黄集镇范楼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远近闻名的“面塑村”,全村2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捏面人。铜山面塑非遗传承人陈兴民创作的《家和万事兴》等面塑作品,将农村生活中的良法善治、和谐有序的生活场景以面塑的形式呈现出来,用面塑作品传递建设法治乡村的美好愿景。“真的都是用面捏出来的吗?!太不可思议了!”三年级学生武慧敏边学边做。005.jpg

以石刻之精,彰显艺术魅力。铜山石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代就形成区域性文化。区关工委组织朱先伟、宋明新等“五老”在汉王镇井、刘庄、汉沟、桥上、葛楼、望城、东沿等石刻专业村调研走访,邀请非遗传承人、石刻专业户参与学校美育座谈会,征集石刻作品20余件,组织开展铜山非遗入校园巡展活动。江苏省级非遗“石雕(铜山石刻)”传承人岳喜明将石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及工具的使用方法传授给青少年,由青少年现场体验制作过程,领略铜山石刻的独特魅力。汉王镇东沿小学成为铜山区教育局命名的第一批石刻特色学校,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素质文化进校园展演。现在西沿小学、汉王实验小学分别以石刻、拓片为特色多次举办省市级特色课程研讨,学生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

以香包之趣,品味独特之处。全区各镇中小学纷纷邀请或走访非遗传承人了解香包、“侯氏毛笔”、内土陶业等制作技术,师生们走进曹氏香包上药粉、形而,一枚小巧玲珑的香包就成了。老师一边制作一边详细解释每一道工序的讲究和曹氏香包的独特之处。

截至目前,铜山区关工委已开展“织梦非遗,薪火相传”活动130余场次,受教青少年3.69万余人次。“作为非遗文化富集之地,我们关工委有责任也有使命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铜山区关工委主任孟宪表示广大五老”尽心尽力牵线搭桥,非遗传承人无私奉献悉心传教,铜山非遗传递之花遍地开放、开花结果,衷心希望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争成为新时代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编辑: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