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喜说灌南稻花香

发布时间:2015-07-24 浏览:2278
分享

五老作品


灌南县关工委副主任 刘俊林



我的老家住在偏僻的小山村,山坡山下种满了旱谷杂粮,当我上初中一年级时,读到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少年的心灵被稻花香的美景所震撼,产生对种植水稻的憧憬和向往。

终于有了机会,我调到灌南县工作不久,1965年12月,我有幸参加灌南县委县政府组织的“穷队翻身工作队”,进驻新集乡(现新集镇)兴隆大队(现徐老庄村),其主要任务是搞旱改水试点,帮助穷队翻身。县委政策明白,旱改水实行“三带一包”,即带水牛、带稻种、带水利配套资金,因种稻失败减产的包按实赔产。当时搞旱改水在群众中思想阻力很大,因为1958年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种植水稻,到了1960年,水稻亩单产只有99斤,远比旱谷低,终以失败告终。群众中流传“旱改水,倒霉鬼,大米未吃着,光落泥和水”。工作组和群众实行“三同”政策,即“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一冬一春做宣传发动和思想教育工作,带领群众兴修水利,落实了旱改水试点面积,县农业部门又从苏南聘请稻农驻队指导,经过广大干群齐心努力,水稻长势很好,秋天获得丰收,全大队100多亩水稻平均单产600多斤。八月中秋节,群众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百禄、花园、新集、小窑、新安等乡镇盐碱地试种水稻4100亩,平均单产391斤,盐碱地试种水稻成功,广大干部群众受到极大地振奋和鼓舞,掀开了灌南县农作物改制新的一页。1966年以后,水稻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提高。1969年,新集乡菊花大队(现新集镇菊花村)平掉盐碱滩上几个大的乱坟场,在盐碱滩上栽水稻,获得亩产600斤好收成,群众中有了新的顺口溜“盐碱地,种水稻,小棍一戳六百斤”。用小木棍戳眼栽秧是群众实践经验,因为盐碱地灌水后板结,农民栽秧手指戳眼肿的的像小紫萝卜,有的磨破了,就发明用小棍戳眼子栽秧。群众看到原来寸草不长的盐碱荒地、芦柴草荡,破天荒地长出了水稻,人人喜在心头,笑在眉梢。到了1976年,全县所有躺在国家身上靠救济过日子的“三靠队”(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烧锅靠煤炭),全部摘帽子。

然而,文化大革命10年对经济建设的破坏,水利、机电设施、化肥供应跟不上,一度限制了水稻种植面积的快速发展和产量的提高。县里为了配合旱改水,建了化肥厂、电机厂,但因为资金、原料供应不足,产量不高,满足不了农业生产需求,广大干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海、陆、空”进军要肥料(海是捞水草,陆是铲杂草、空是撸树叶,用来堆绿肥),县、乡领导以身作则,炎夏到沟渠捞水草,发动组织全民积肥。即使这样穷办苦干,水稻单产仍在400至600斤之间徘徊。为了提高水稻产量,1977年在大圈乡陈庄大队(现新安镇陈庄村)建立杂交稻育种基地,配制“南优2号”、“汕优63”杂交稻种,到1981年制种1010.2亩,生产杂交稻种15.89万公斤,种植杂交稻50000多亩,占全县水稻总面积三分之一以上,全县水稻亩单产达到650斤。陈庄村的农民也因杂交稻育种致富,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农户建起了新楼房。

1980年,灌南县农村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爆发了生产热情,水稻栽插面积迅速扩大、亩单产大幅提高。到了1987年,全县水稻面积达到274700亩,亩产835斤。新集乡农民刘某身体有残疾,靠在新集小街挎个小篮子买点花生、香烟、火柴为生,身穿破衣,脚踏破鞋,一年到头要救济。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第一年,他家收获近6000多斤的稻子堆满屋,刘某只好睡在稻囤上,高兴地逢人就说稻子加工成大米,足够一家三年吃不完。

2010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大面积推广“连粳6号”、“连粳7号”、“中稻1号”等优质水稻品种。大力推广应用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技术、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机插稻足穗早发高产栽培技术等新技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2012年,连云港市“送农机、送科技下乡暨农机化科技创新推进年活动”启动仪式在灌南举行,进一步落实农机各项强农惠民政策,农民购置农机积极性空前高涨,机插秧合作社、农业机械化合作社、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李集乡老圩村王开立机插秧合作社,投资50多万元,购买10台大型插秧机、1台大拖拉机,兴建机械库棚,与200多户乡邻签约,2500亩稻田,实行育秧、管理、机插一条龙服务,年产值达100多万元,平均亩产水稻1400斤,高产田块亩产达到1450斤,带动20个青年农民就业致富。2014年,全县有插秧机近9000台,联合收割机近3500台,秸秆还田机3000多台。11个乡镇有180个村整村推进机插秧,千亩以上连片作业达到25万亩。水稻面积55万亩,总产38万吨,占粮食总产量60%以上。水稻成为灌南县粮食主产品。灌南县已经成为全国优质稻生产基地,优质大米畅销全国多个省市。灌南农民因为种稻翻身致富,近年来,千家万户建楼房、购农机、买轿车,实现了小康梦。

灌南已经成为我深深眷恋的第二故乡,我深情地热爱这片热土。好客的灌南人民热情欢迎城里的客人来此乡村游,作客农家乐。假若您春夏之交来、满野的插秧机在水田里划破云天,穿梭忙碌,栽种希望,您能不为这壮美的劳动场景赞美吗?如果您是三伏炎夏来,满野绿波滚滚,无边无际,稻花飘香,您能不为这美景所陶醉吗?要是您秋天来,天高气爽,成熟的稻子金浪翻腾,收割机纵情欢唱、农民喜庆丰收的幸福笑声,飞向云天,洒落大地,您能不为这丰收的快乐所欢庆吗?

稻花香,香在灌南大地,香在人民心里。让我们共同赞美水稻,赞美劳动!

 

                       

 

 

 

 

 

 

 


6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