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校外辅导站”作用 传承“非遗”特色文化
发挥“校外辅导站”作用 传承“非遗”特色文化
兴化市茅山镇关工委
我们茅山镇以其妙绝的鲜明文化特色茅山号子、茅山会船、茅山庙会,闻名于全市。2010年,茅山号子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茅山会船(清明) 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乡镇有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全省仅此一家。因其独特的“非遗”文化,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作为关工委怎样挖掘茅山文化的内涵、培育出符合地方人文底蕴和地域特点的新生代,这是我们关工委责无旁贷的义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六个紧紧围绕”“五个一体”的改革作出部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探索“三爱”教育的新路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元素,利用“校外辅导站”的平台,发挥“校外辅导站”作用,传承“非遗”特色文化 ,将“非遗”文化与“三爱”教育融为一体,探索“三爱”教育新路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开辟“文化茅山”讲坛 让灿烂辉煌的家乡文化滋养学生思想。 我镇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共有非遗项目十余项,其中“茅山号子”、“茅山会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教音乐”等3项为省级非遗,泰州市级非遗,“唱凤凰”等4项为兴化市级非遗。历史悠久的特色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古老而优秀的地方文化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有些项目甚至有失传的危险,基于此,整理、挖掘、传承家乡文化是当务之急。 1、介绍茅山悠久的历史。茅山埂的来历:“上自凤(阳)滁(州)”,过六合仪征,至扬州蜀岗后,“其脉曲而微”,引伸至东北,兀起而成茅山。(据《扬州府志》记载);茅山历史的辉煌:清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考证考据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1738年—1789年)在《过茅山碑记》中断言“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北宋时,富弼、周孟阳、胡瑗等常常与当时兴化县事范仲淹、泰州军事负责人滕子京泛舟茅山,吟哦景德禅寺东廊。《茅山志》作者、光绪三十年参加光复会后转入中国同盟会的袁伯勤,时任江苏省省长和代理督军韩国钧,国民党苏鲁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等,他们在茅山写下的爱国诗文以及出生入死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2、编写校本乡土教材。我们组织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老教师编写“文化茅山”讲稿,从 “故土难忘”、“青葱岁月”、“寸草春晖”、“古韵茅山”等四个栏目,以反映茅山地方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开辟“文化茅山”讲坛,让中小学生了解茅山文化辉煌的昨天。我们将“文化茅山”讲坛的讲稿编印成校本教材《歌从茅山来》,书中以现代美文为主,作者多为茅山籍人士,或曾在茅山生活工作过的文人墨客。开篇文章为《故乡漫忆:茅山、陈堡、边城、周庄》,作者系我国当代作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先生。兼顾地方古典诗文。如任大椿《过茅山碑记》、袁伯勤《〈东台茅山志〉序》、吉城《题袁伯勤〈茅山志〉》、韩国钧《登茅山古寺忆伯勤弟》《登茅山藏经楼》等。我镇本着抢救、传承、非遗文化的宗旨,先后组织编写了《茅山烽火》、《茅山古镇》、《茅山号子》、《歌从茅山来》等4套校本教材,(其中《茅山号子》获泰州市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歌从茅山来》获泰州市校本读物二等奖、省校本教材三等奖。) 二、开办兴趣特长辅导班 让奋勇争先的茅山精神培植学生素养。 我们聘请现任有特长的教师、退休教师和镇村(社区)“五老”担任辅导员,组织开办兴趣辅导班。 1、开设“《茅山号子》”专题班。茅山号子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大奖;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演出;拍摄的纪录片被中国教育电视协会评为全国校园DV摄影作品一等奖。中央电视台专程到学校采访“号子进校园”活动现场。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历史上茅山号子唱词、碟片、图片、照片等资料,邀请专家整理策划,准确记谱,为茅山号子曲式、调式建立档案。参与编写了地方特色校本课程《靓号的茅山河》,部分曲目现已入编兴化市地方课程。聘请“茅山号子”继承人进行辅导,通过师徒结对,让 “茅山号子”在新一代茅山人中传承。让学生在反复的说唱表演中,领略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家乡辉煌的文化历史,更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一批有天赋、有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菜花节、板桥艺术节等全市的大型活动均有我们的学生参加演出。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在泰州演出时,学校教师陈梅和台湾歌星周杰伦同台表演了《茅山号子》;我们的老文化站站长一家,2010年12月31日在央视“欢乐一家亲”演出《茅山号子》。我们中心站教育资源条件较好,与学校资源共享,开辟了书法、美术、歌舞、器乐等兴趣辅导班,近来我们辅导站辅导的学员在省市个人才艺舞蹈、器乐、声乐、语言艺术、绘画大赛活动获奖人数达百余人。 2、办好假日特长辅导班。每逢节假日和双休日我们就开放中心站功能教室、图书室、计算机实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各种活动。主题教育、学习辅导、文体活动等,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富有吸引力,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以书画、作文形式表达家乡的变化,将优秀书画作品、征文在校园橱窗展出。引导学生确立主题,走访调查,资料收集,整个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操作。通过摄影,录像记录集镇的变化,采访“茅山会船”景区负责人,参观了新农村各种渠道了解和感知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通过立体化的资料、图片、影像展示,运用歌舞、说唱、表演的形式,讴歌了家乡的变化,歌颂了党的富民政策。 三、开放“非遗”阵地项目 让日新月异的家乡变化升腾学生的情感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我们新建了总计150m2的“三绝流韵、四海名扬”大型宣传栏,将茅山号子、茅山会船、茅山景德禅寺、茅山庙会等“非遗”文化浓缩其中,建立了镇文化中心、景德禅寺、会船广场、敬老院等4所德育基地。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文明向上的生活态度及道德情感出发,我们注重引领学生融入生活,关注生活、参于生活,使其获得感受,茅山的“非遗”文化大多是操作性、实践型的项目,必须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磨练。 1、开放“非遗”阵地项目。配合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德育基地中模拟表演学撑茅山会船、欣赏佛教音乐、扮演庙会角色,让学生们在基地中通过让学生和“非遗”零距离接触耳濡目染、身体力行,既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培养了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走近景德禅寺”进行采访调查,就景德禅寺的历史演变、宗教地位、内部建筑、未来前景等作了详细了解,其视频发布在“兴化教育网”上;举行的 “知我茅山,爱我家乡”主题活动(1、从名字来历、地理位置、图文数字知我茅山;2、从历史资料、歌舞录像品读茅山;3、从采访交流,发展情景感受茅山的经济腾飞;4、展望未来,从我做起,放飞茅山的希望)被作为研究家乡文化、了解家乡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主题活动优秀案例。 2、阅读乡土教材。以“乡土教材”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通过阅读乡土教材,了解家乡昨天,让奋勇争先的茅山精神培植学生素养。《茅山烽火》是镇党委早年为了纪念和缅怀革命先烈组织收编的一本鲜活的地方英雄教科书。该书记载了上百个可歌可泣的茅山英雄儿女的故事。我们开展了“读英雄、讲英雄、歌英雄、思英雄”一系列的传统教育活动,缅怀先烈,享受精神的洗礼。《古镇茅山》是一本集茅山文化底蕴、乡风民俗、人物传记、内容丰富的读本。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要求学生每人能讲一个家乡人物故事,要求每个学生能讲家乡撑会船竞赛习俗 的来历。领略家乡人民先辈英勇无畏的爱国情怀,学习家乡人民勇于争先、团结协作的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中小学生是人生启蒙学步的黄金阶段,每一个有良知、有觉悟的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在职的还是离退休的,都应该承担起这一个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我们作为教育人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配合学校各部门工作,整合社区、校外教育资源,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让学生的良好品德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下锻造、培养,让学生的爱国行为在“非遗”文化的促进下历练、张扬。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奋发进取,为培养新一代茅山人做出新贡献。
许湘山 执笔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