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如东县大豫镇关爱留守儿童,让心理疏导走进课

发布时间:2015-04-13 浏览:1165
分享

 

如东县大豫镇关爱留守儿童,让心理疏导走进课堂——

让留守的孩子更阳光

 

“端午节回来,看到内向的女儿在学校成了文艺骨干,我这下子出去打工终于放心了。”3日,如东县大豫镇南坎社区居民石和平在去上海前,特地找到桂芝小学校长陆兵说:“你们的小雨点心理咨询室,真管用。”

把每个孩子的苦闷掏出来

大豫镇在校学生近3000名,其中6成留守。“他们长期靠隔代管护,家长要么把他们当做小皇帝,要么管得紧。简单粗暴的方式,给孩子带来心理障碍,这些孩子逐渐形成内向、孤独离群的性格。”大豫镇关工委副主任秦伯奎介绍,对此学校、校外辅导站等多方联手,着力化解孩子心理问题。

“我上课老是动来动去,老师讲的知识一点儿也听不进去,急死了。”“我不自信,学习不好,一回到家,爷爷奶奶总是问我考了多少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翻开前几年桂芝小学“小雨点心理咨询室”的记录,向心理辅导老师吴菊香倾诉心中秘密的孩子真不少。5年来,吴老师和其他3名同事,让许多孩子卸下心理包袱。

大豫初中让心理健康教育课走进课堂。2009年,大豫初中确立《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辅导策略》研究课题。老师陆海舰参加了南通首届心理教育培训班,并带回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陆海舰带领团队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开设心理课堂,举办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全镇4所学校随即推广。

“小懒汉”变成了小巧手

“我们的孩子竟然在校学会了养鸡养鸭养兔。”3日中午一下课,桂芝小学301班学生周嘉伟就往“行知园”赶去,扒了半瓢麦子,走进动物园,给三只狼山鸡、10多只番鸭喂食,再取来同学在家割的草,送进兔笼。“今天是我值班,把这些‘小伙伴’侍候好,也是我必须上的一课。”周嘉伟告诉记者。

501班的顾思艺则拎着一桶水,走进植物园。“这些大棚,是我们动手与老师一起搭建的。”一边给一百多盆花卉浇水,顾思艺说:“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清明节回来参观我们种的花草、养的鸡鸭,一个劲儿地夸我们这些‘小懒汉’变成了‘小巧手’。”

桂芝小学校长陆兵介绍,在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同时,2009年学校开设校园农场,组织2年级到6年级的学生学种养,“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分享劳动果实的喜悦,促进智力情趣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快乐。”

炒菜、煮饭……这些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也成为大豫5所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我们的目的是,全面提高留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秦伯奎说。

 

400多名“五老”乐当“孩子王”

“我们村连续10多年青少年保持零违纪、零犯罪,校外辅导站立了大功。”大同村退休文化干部陈瑞康投资100多万元,建立家庭文化楼和校外辅导站,常年开展法制教育课,开设“正能量宣传长廊”。他的留守儿童乐园,不仅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唱歌跳舞、野游等活动,还固定开办“学会做人”这一课。

84岁的施士周是名老教师,也是豫东村校外辅导站的志愿者。他每周骑着自行车登门走访结对15名留守学生。看到少数孩子浪费粮食,花钱大手大脚,他头顶烈日,领着孩子来到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豫铭制衣厂。“你们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说不定劳动强度比这些叔叔阿姨还要大,流的汗水还要多,你们想一想,用钱要不要节约,吃饭要不要浪费?” 在施士周引导下,这些孩子改了坏毛病。

“让每个孩子阳光留守,不留一棵歪树,不留一颗蛀牙。”离开教育岗位20多年,一直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秦伯奎、陈云山常年奔波于18个校外辅导站和留守儿童乐园之间,与400多名“五老”挂钩帮扶留守学生,成为孩子们的“知心爷爷”“知心奶奶”。 《南通日报》记者    杨新明

                         

8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