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长效于制——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4-05-09 浏览:1174
分享

 

[理论研讨]

4月10日至13日,全国关工委干部学习培训和理论研讨班在京举行。江苏省关工委共提交了3篇理论文章,数量为各省之最,其中我市关工委撰写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长效于制——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一文得到中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同志亲笔批示:“设想很好,抓到点子上。望在培育和践行中注意实践的做法和效果,努力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好效果”。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长效于制

——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根本任务。

一、内化于心: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文化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追求。

1、宣传教育是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24个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为广大青少年所认识、认知、认同,首先需要我们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这种宣传教育,不是抽象的道理和空泛的说教,而是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我们不仅组织“五老”思想道德辅导员进社区、进校园、进班级,以娓娓动听的故事、徐徐道来的经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发起一场白发与青春的对话,而且邀请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二等功的“老兵”,现为首届“扬州好人”的李彬给广大青少年讲述在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中国军人生死关头不畏惧、冲锋陷阵勇向前的英雄壮举,讲述20年来,走遍大江南北,为牺牲战友扫墓,替牺牲战友给他们的父母尽孝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实践证明,忆峥嵘岁月、讲革命故事、聊人生梦想、话传统美德,自然朴实,深具意义。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谛。

2、示范引领是导向。“教育之功,贵在引导”。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要解决一个人怎么“活法”的问题。在改革开放深化、价值观念多元、利益格局多变的新形势下,人们对假恶丑的厌恶和对真善美的向往,转变为对道德楷模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恰恰是雷锋精神的内核。因此,多年来,我们依托学校主阵地和校外辅导站、少儿图书馆等平台,采用征文、演讲、学雷锋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广大青少年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让雷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青少年中广为传颂,让雷锋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和人生道路上的路标。实践证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可以使广大青少年在情感深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趋同性,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共振。正如不少青少年所说的,活着,就要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象雷锋那样做人。

3、文化熏陶是条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崇文尚德”这一扬州人的人文传统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在广大青少年中倡导爱学习、好读书、重品行、讲文明,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特色充分彰显,为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五老”思想道德辅导员深入挖掘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举办专题讲座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实践证明,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宝贵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外化于行:坚持知行统一、学用结合、重在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

1、把核心价值观外化为文明有礼的习惯养成。文明礼仪作为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蕴含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我们根据江苏省文明委的统一部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成长阶段的实际出发,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八礼四仪”(仪表之礼、言谈之礼、行走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待人之礼、观赏之礼、仪式之礼;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紧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日常言谈举止中,落实到文明有礼的习惯养成中,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

2、把核心价值观外化为争做“三好”的道德实践。由于广大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所扮演的不同角度出发,因此,我们以“全国优秀少先队员”、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周报年度感动读者人物”、扬州市文津中学学生王延俊为典型,引导广大青少年勤奋学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争做学校好学生;勤俭自强,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邻里相助,争做家庭好孩子;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争做社会好公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一不小心刮坏了路边停放的一辆私家车。在久等未见车主的情况下,他在车窗上贴了一张写有个人姓名、所在学校、联系电话、愿意赔偿、深表歉意的字条,被社会各界誉为“扬州诚信少年”。

3、把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当代青少年的形象风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通过形象风貌展示出来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青少年应当展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形象风貌。高邮市赞化学校学生管仲培,在面对一位坐着残疾车的老人倒在路边,一时无人相助,过路的“好心人”又提醒她“不能扶啊,他会‘粘’住你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将这位老人扶上残疾车,及时送到附近医院进行治疗,被人们誉为“最美的中学生”。她扶起的不仅仅是一位年迈的老人,而且是正在失范的道德。她的行为,就体现了“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展示了当代青少年的形象风貌。

三、长效于制:建立理论研究、多方联动、有效激励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之以恒、富有成效。

1、建立理论研究机制。深化理论研究,首先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次”的研究。这“三个层次”虽然只有短短12个词24个字,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将其丰富内涵、深刻意蕴、时代气息、中国特色分析透彻、论证清楚、阐释全面,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益深入开展,得以广泛践行。深化理论研究,还要加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大众特别是走进青少年过程与规律的研究,准确揭示广大青少年感知、理解、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揭示各种培育途径、教育载体和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之道,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持续的理论支撑。

2、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决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家庭教育来看,要发挥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对孩子思想道德影响最早最深的老师。家风、家教的好坏,往往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常说,家风要“正”,就是讲正义、讲正气、讲正直、讲正派,决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搞歪门邪道;家教要“当”,不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且要导之以行。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是最有力、最有效的家教。从学校教育来看,要发挥青少年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既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有效灌输和实践体验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因此,必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告诉青少年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从社会教育来看,要发挥青少年教育大课堂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教育青少年,“教师要与学生的家庭联系,互相配合”,“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总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就能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励就是通过对正确动机的激发和强化,唤起人们投身社会进步活动的热情,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些“感动中国”人物,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激励着人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近几年来,我市宝应县关工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推荐、评选、学习、争做“文明好少年”活动,也发挥了有效的激励作用。            (扬州市关工委)

 

5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