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鲍元瑞:一个把关工事业做到生命终止的人

发布时间:2014-04-30 浏览:1123
分享

鲍元瑞的名字耳熟能详,《新华日报》、《关心下一代周报》和江苏电视台等10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大江南北,无不留下了这位“故事老人”的身影。1983年从扬中市电子仪器厂退休的鲍老,2005年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对他退而不休,致力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最高褒奖。历数鲍老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3次升华,平凡中的伟大让每个人感动。

先烈的感召让他走上关工之路  

鲍老有一个好习惯,闲时喜欢看书、读报、听广播,最喜欢的节目要数人物事迹、英雄模范人物传、战斗故事等。1995年5月,抗战回忆录《难忘岁月》一书的《出奇制胜》章节,不由得使他兴奋不已。“啊,吴炯,这位在茅山牺牲的新四军连长是我的老乡--丹阳导墅人!”他深深地被英雄的那一幕壮举所感动,感到:一个民族不出英雄是可悲的,而出了英雄却不宣传英雄、不学习英雄更可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回顾历史,宣传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是自己神圣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他毅然决定走上3尺讲台,宣传英雄事迹,从事教育、关心下一代工作。

他怀着对吴炯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从烈士参加的战斗中,搜集、整理、编写了《强攻南镇街》等5个故事。接着,他又寻师访友,先后向启东评弹团、常州曲艺团的名师请教,并自费订阅了《演讲与口才》等书刊,细心琢磨演讲时手、眼、身、步的技巧,力求所讲的英雄事迹引人入胜,增强感染力。

有志者事竟成。1995年9月29日,他来到吴炯烈士的家乡——丹阳导墅葛家中学上了第一课。师生反映很好,首场讲课成功,对他是个极大的鼓舞,但他还不满足。之后,每讲一课,他都要收集反馈意见,回顾总结,不断改进,精益求精。在一年的时间内,他向青少年讲了50多场英烈人物故事的报告。

也就是这一年,他将自己讲课的情况和想法向扬中市关工委作了汇报。市关工委肯定了他的做法,常务副主任倪志民同志还为他撰写了《故事老人——鲍元瑞》的事迹报道,在《关心下一代周报》发表,及时宣传了鲍老的先进事迹,这些使他一发而不可收,一直讲到生命的终止。

16年来,他走村串巷,从校园到军营,从社区到工厂,先后给青少年学生、武警官兵、新兵战士以及地方干部职工等讲英烈故事、讲革命传统、讲理想信念,还多次走进少管所为失足青少年讲课。期间,自编讲稿53篇,计数十万字,义务讲课2000余场,听课人数达68万多人次。

劳模的品质铸就了他的关工之魂

回想鲍老10多年的义务讲课生涯,课题内容之广,自写讲稿之多,讲课地域之大,宣讲决心之坚,是常人难以做到的。真可谓跑遍千山万水,说过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度过千难万险。说实话,这2000余场的讲课中,真正被单位请去讲课也有,但更多的都是他主动找上门去讲。在扬中,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是他唯一的交通工具,更是他讲课的伴侣。1995年11月16日,大雪满天飞舞,吃过午饭,在老伴的劝说阻拦声中他仍然推着三轮车去了市沙家港小学。3公里多的泥石路,他硬是顶着风雪推着车子艰难地前行,当他满身是雪赶到学校时,师生们个个被感动了,孩子们欢呼跳跃,高喊:“故事爷爷来了!”

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作出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后,他认为这是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课题,于是收集资料,认真学习,研究备课。为了赶时间给学生讲课,他在医院一边手上打着吊针,一边撰写了小学生、中学生、社会青年3种版本的讲稿达4.5万多字。几个月中在扬中、丹阳、镇江等学校宣讲《牢记“八荣八耻”,争做“四有”新人》43场,充分体现了他不仅是“八荣八耻”的传播者,更是“八荣八耻”的践行者。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年,他更是激动不已,全然不顾自己一身的病痛,四处巡回作宣讲报告。9月4日他在苏州5天时间连续讲课7场。由于过度劳累,他的肺气肿的老病又复发了,而且发得十分厉害,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似的喘不过气了,直至整个人都站立不住,口张得很大,气却出不来,不得不送往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经4天的急救,稍有好转后又转回扬中市人民医院继续治疗9天,出院后他又毅然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了。到这年国庆节前止,他宣讲《纪念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和《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共99场,听课人数达34589人次。

对于鲍老来说,讲课、讲故事并不轻松。他长期患有肺气肿、肝硬化、支气管炎、食道炎、萎缩性胃炎等多种疾病,10多年来药瓶子一直不离身。每讲一课,哪怕是寒冬腊月,他的内衣总是湿漉漉的。晚上,常常感到嗓子冒烟,肝区隐隐作痛,四肢乏力,像散了架似的。然而,第二天只要一走上讲台,他便精神抖擞,浑身来劲。

在伟大祖国60华诞前夕,扬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孙乾贵代表市委、市政府上门慰问鲍老,并送上1000元慰问金。尽管他事前知道,尽管他一生中见到过很多的领导,但对市长亲自登门,鲍老还是十分激动,事先想好了的话语竟无法表达,两眼噙满了泪花,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抖了抖嘴唇:“谢谢!谢谢!谢谢市长,我十分感谢党,感谢政府,我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到生命不息,讲课不止。”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就在孙市长慰问之后,10月份,他又深入到5个社区,宣讲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宣传贯彻到社区老同志的心中。他要通过宣讲动员更多的老同志加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行列中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余热,作出贡献。

毕生的奉献传承扬中关工精神

16年来,他坚持义务讲课不收费,因为他深深感到讲英雄,自己必须学英雄,这样才对得起英雄。

1995年,当他在导墅中学讲完第一课后,吴校长硬是塞给他100元,说:“市场经济下收些讲课费是合情合理的。”可他说:“吴炯烈士为了战友舍弃自己的生命,我怎么能把讲他的事迹作为自己谋利的本钱呢?”他婉言谢绝了第一次讲课费。1999年,在常州消防中队讲课后,指导员又要付讲课费,他以各种理由谢绝了指导员的好意,可当他从常州回到家时,邮局的汇款追踪而至,他毫不犹豫地把钱退还了连队,从此获得了个“老顽固”绰号。1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义务讲课,没收过一分钱。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给他的讲课费也越来越高了,出手300-500元的很多。据统计,拒绝500元的讲课费有10家,500元以下的不计其数,16年来约拒收讲课费达10多万元。

有人说他不收费肯定是家庭条件好,退休工资高,其实不然。近几年,国家对退休人员连续调整了几次退休金,他从一开始的几百元到他去世前也只有1400多元。老伴是农村妇女,年高体弱,曾身患癌症,且毫无收入,子女都是企业一般工人。10多年来,老夫妻俩没有添置一件时尚新衣,他也从来没有穿过一双新皮鞋,仍然住居在市电子仪器厂宿舍区内。为了少交一点房租,老两口就住12平方米一小间。家中唯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鲍老虽然物质上是贫寒的,但精神上是富有的。最近,我们为鲍老整理遗物时,发现他先后获得19次表彰。其中县(市)级七次,地(市)级7次,省级4次,国家级的1次。这些是鲍老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党和人民对鲍老全身心倾注关工事业的充分肯定。

然而,就在他寒假中为三茅镇企东村青少年和老年协会的老同志们讲完“双百”人物的故事后,又犯肺气肿病住进了医院,这次经过多方医治,终因多器官衰竭,不幸于2011年3月8日清晨逝世,永远地离开了他心爱的讲台,离开了多么想听他讲故事的孩子们。如今,鲍老走了,扬中全市又有几十位报告团成员走上讲台,并将鲍老的事迹编写成故事,讲给青少年听,讲给老同志听,传承着扬中的关工精神。

(朱斌)

5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