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潜心“非遗”传承的有心人

发布时间:2015-04-03 浏览:1189
分享

 

 

潜心“非遗”传承的有心人

--记江苏省兴化市茅山镇“五老志愿者”、退休教师 蒋春扣

年过古稀之年的教师蒋春扣是江苏省兴化市茅山镇土生土长的茅山人,12年前从中心校的领导岗位上退休后,潜心“非遗传承工作,他用痴心、苦心和恒心致力于“非遗传承工作,撰写了几十万字文稿,走访了近千余相关人员,取得了“非遗传承的丰硕成果。茅山号子、茅山会船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被列入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成绩凝聚着老蒋潜心“非遗传承的一片赤诚之心。
字斟句酌 整理“非遗”资料
茅山位于兴化市境南部,坐落吴头楚尾,其民间文化既饱蘸吴楚文化的浸润,也承受过中原文化的渗透。茅山的特殊地域环境,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孕育了独具品味的劳动号子,号词表达质朴,富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是兴化乃至里下河地区影响颇大、最具代表性的劳动号子之一。镇申遗办拟将“茅山号子”申遗,找到了老蒋帮助整理资料。蒋老查阅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做了以下工作;1、追溯“茅山号子”的由来;茅山号子是茅山人在传统农耕劳作,协调劳作节奏的鼓劲号令,也是一种劳动者劳作或闲暇时抒发情怀,交流情感的娱乐形式,它完整记录了茅山人劳动生活全程的音乐史料。茅山历史悠久,“自周武王时从泰伯之封为吴,迄春秋皆为吴地”,泰伯建勾吴并“以歌为教”时,作为里下河“锅底洼”南边沿熟田区和兴化方言东南片区中心位置的茅山,劳动伴歌的习俗得以更完整的延续和流传。2、研读茅山号子词:据考证历史上茅山地区的先贤乡士、文人墨客以撰写号子词作为学识高低的评价标准。因此茅山号子词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给后人的许多影响和启迪,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研读号子词“花凤联唱”(耘草号子)中“二月里杏花凤,幽王东都避犬戎,烽火台前褒姒笑,刘国诸侯那肯容;六国俱归阿房宫。”时,此段唱词中具有深渊的历史知识,如“褒姒”是坦己别名,“起翦”指秦将白起、王翦,“颇、牧”指赵国廉颇,李牧,用兵作战最为精通。“六国”指各楚、燕、赵、韩、魏,而“阿房宫”指秦国。为了弄清这些知识他找遍《东周列国志》和《史记》才完整理解这段号子词。日前,蒋老整理的80余篇号子词,足以说明茅山从明清时代就有精通古典、古韵、古文的能人编写的在民间流传下来,实属不易。3、了解“茅山号子”的传承: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选入江苏省中小学音乐教材的《隔离隔三垛》,“布谷鸟,声声叫得响,嗯呀子哟........ ”,堪称鬼斧神工之作,广为流传。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出风头,领唱,齐唱交替进行的栽秧号子《小妹妹》,“哎呦,呀哈,哎嗨哟”“哎嗨,哎—嗨”“夏季哎呃里来哟,农事忙呦,说动那个号—呀,号呃”“小妹妹儿来......”节奏紧凑,音调铿锵,一领众和,充满豪情。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不改使劳动者受到鼓舞,即使闻歌者亦无不振奋。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江苏省歌舞团和原扬州地区文工团的保留节目。五十年代农民歌手朱香琳曾把他唱进中南海,还在世界青年联欢会上抢占鳌头,灌制的唱片业传至大江南北。八十年代的时彬在江苏省“田野之春”民歌大奖赛中演唱的“茅山号子”获得一等奖。近年来陆爱琴“唱茅山号子,道农民心声”,将茅山人原始的,发自于生命自然质感的那自然生命,刚毅品质和快乐情绪在田野、校园、舞台、屏幕等不同场合激情挥洒,放飞了茅山人豪放乐观,顽强执着的情怀。特别是茅山游子仲华先生为寻找自己童年的一些气息,为颂扬先辈们的勤劳坚韧精神,投巨资拍摄《号子茅山》“保真”了部分即将消失的乡歌俗曲,也从故乡人随机变唱,即兴编创的能力和技巧中捡回属于自己骨子里的那份灵感,那种执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蒋老的努力下“茅山号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穿巷入户 搜集“非遗”线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抢救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的宝贵知识、精湛技艺和艺术修养,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民众生活条件的变化,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土壤的削弱和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条件发生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正在走向式微甚至消亡,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或技艺也因此而不复存在,人去史佚,令人十分遗憾!蒋老如是说。作为一个享受着国家退休金的教育人,理应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在乡村田野间,隐在老人们的记忆与故事里。非遗的生命根源就是要在那里挖掘。平时,穿巷入户聆听长者、朋友、同事讲述从原生态的话题中整理出非遗元素。。刚开始,老百姓对非遗根本没有概念,觉得挣不到钱还要花钱,不愿意报。蒋老发现西孙乡村医生邱敬良自制的烫伤膏是一项祖传的烫伤膏,邱医生祖先明清年间曾有几代人在京城为官,后移居东台从医,再由曾祖父邱小棠移居兴化市茅山镇西孙王村从医;祖父邱风声,父亲邱宝和尤其擅长对烧烫伤治疗。邱敬良在祖辈传承的基础上又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用近三十年时间研制了“一种中药外用烫伤膏”(邱氏烫伤膏)为了提高邱敬良自制的烫伤膏的知名度,经过反复做工作。老蒋搜集资料、填表,把邱敬良自制的烫伤膏传承下来的老字号用具、文献资料等,一一做了介绍。“邱氏烫伤膏”主治火、电、油、硫酸、硝酸、苯、沥青、石灰水、水等烧烫伤、以及瘘管、褥疮、刀伤等。对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烧烫伤者都不需要植皮,避免截肢之苦,此药膏不粘皮肤,换药时无痛苦,上药后1分钟即可缓解疼痛。治愈后,Ⅰ、Ⅱ度无疤痕,深Ⅲ度或溃疡也无疤痕或少量疤痕,此药膏具备了其它烧烫伤药所没有的特点,治疗烧烫伤可代替植皮,而且使用方便,病人无痛苦,花钱少、疗效高。从2006年以来,临床治疗1500病例中100%痊愈。申报国家专利,一举成功。“邱氏烫伤膏”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经专家评定为中国优秀专利技术成果,全国重点专利项目。多次参加世界医博会展览。“邱氏烫伤膏”被列为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采风巡访 抢救“非遗”文化
正是因为有了老蒋的无私付出,茅山的“非遗”才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蒋老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挖掘,更是传承与发展。茅山佛教音乐吹打闹台这一地域文化特征,在民间传播中,显露出迷人的光彩。研究它的发展变化史,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茅氏”兄弟开山修道,茅山告别了洪荒世界,赵宋时代改观为寺,佛道合一,茅山开始了辉煌历史。宏丽的殿宇,奇绝的佛像,赢得了八方善男信女;传奇的经历,神秘的氛围,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严谨的经院,玄奥的佛学,出名的吹打闹台艺术,造就了一批高僧名侣;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则在大江南北人民的心中增添了茅山文化品味。物转星移,沧桑数变,佛寺毁于野蛮的战火,圣山夷于疯狂的年代,但茅山文化一直潜滋暗长。随着景德禅寺的恢复重建,茅山佛教音乐吹打闹台这一艺术从民间千家万户走向殿堂,走向艺术的辉煌。佛教音乐中的吹打是为佛理离世俗身旁,得以传播而发展。到明朝初年放焰口增添乐师,为吹打闹台增添热闹场面,兴于明,行于清,盛于民国,传承至今。镇申遗办的领导在整理茅山佛教音乐吹打闹台资料时走访和尚许定山时,没想到却吃了闭门羹。蒋老闻讯后以朋友的身份亲临大师家中与其拉家常,谈友情,不仅涉及了许多佛学知识,还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茅山佛教音乐吹打闹台曾经受到清代诗人徐改之的褒奖过;民国时期,鲁苏皖地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亦曾赞赏过。佛教音乐吹打闹台它具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底蕴,也是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由于山寺的风风雨雨,战争年代的毁灭性的破坏,因而许多吹打僧人,纷纷外出各地营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吹打人带着发扬光大佛教音乐的希望纷纷归来。茅山佛教音乐吹打闹台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穿过岁月的潮流,碾着乡土的印痕,在传承中有发扬,在传承中更要有创新。为了不使这些古老的遗产淹没在文化发展的浪潮中,他不断尝试改良表现形式,完善艺术内涵,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唱凤凰、送吉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欢乐形式。表演由六人组成,一个人端捧盘,一人手擎“凤凰”并领唱,四人敲锣鼓并答腔。其特点:唱词灵活性强,为自编自唱,过桥、进庄先唱一段“麒麟唱”,后一路见景、情、事、人灵活编词吟唱。盛行于清末、民国。演唱时间为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正月初一在本庄,正月初二至初五在周围村庄广场上,旧时进庄后先拜庙,然后到各家拜年,再到广场向广大群众拜年,随后有花担、花船等表演同时进行。蒋老对传统的唱凤凰形式进行改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在全镇重现唱凤凰雄姿,《唱凤凰、送吉祥》被列为兴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每一项非遗荣誉的身后,留下的都是蒋老拼搏的脚印,滴下的都是他们追求卓越的汗水。不论是历史赠予我们的文化瑰宝,还是新时期绽放于群众中的文化精品,皆如一个个撒落凡间的珠子,蒋老这个潜心“非遗传承的有心人将这些珠子串起来泛出熠熠光芒。
 
 
 
                                                   茅山镇关工委 许湘山   供稿
                                                   电话 15052837648
                                                    QQ 2631703433
 
                                                            2015---3--28
   
 
8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