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文章详情

一束夕阳烛光在大山中闪烁

发布时间:2015-04-21 浏览:2006
分享

                                               ---记连云区宿城街道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石佃标

 连云港云台山下宿城山区,有一位石佃标老人,现已年过八旬,是建国前老党员。在解放战争时期做过通讯员,建国后数十年里一直在乡村做领导工作,是一个历经沧桑、热心工作的老干部。他土生土长,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更热爱家乡的孩子们。退休后多年来,他象一束灼热的烛光,点燃着一颗颗幼小纯洁的心灵。

 2002年,家乡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石佃标老人第一个自荐参加这项工作。他在开展工作之前首先想到的是,要真正做好这一工作就必须掌握工作对象的基本情况。于是他带领几个老同志深入学校,并翻山越岭、走庄串户,走遍全乡六个自然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摸清了全乡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从中他掌握有4个四、五年级学生长期厌学,经常不上学校,在社会上乱窜,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学校多方教育作用不大,家长也感到没有办法,真是恨铁不成钢。石佃标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思来想去计从心来,他以老者的身份主动接触靠近、亲近这几个小孩,并约他们到他家做客。一天他把这几个孩子请到家,安排他们围坐在一张小桌周围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这时石佃标老人拿来了一个很破旧的篮子和一根木棍放在他们的面前,他说这篮子和木棍是70多年前的我一直保留至今,并叫他们仔细地看看,顿时四个孩子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不知所措,接着老人说:这是70年前我和妈妈要饭的篮子和要饭的棍。我牢牢的记得在那一九三八年,我刚刚七、八岁的时候,日本侵略者从连云港登陆,在我们家乡横行霸道、烧杀抢掠。在日寇的屠刀下我家失去父亲,两个妹妹三个亲人。一家六口人只剩下妈妈、大姐和我三口人。在那灾难深重的年代里,我们母子三人相依为命,只靠妈妈要饭度日。记得是一个寒冬的早晨,妈妈很早就冒着寒风出去要饭,我和姐姐在寒冷和饥饿中等着妈妈的归来,谁知一直等到下午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还不见妈妈的身影,我们饿急了,艰难地爬上家门口的石墙上,踮起脚跟睁大眼睛望着妈妈,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终于模糊地望见一个身影在西边的山坡小道上晃动,我们喜出望外地向山坡上奔去,到了跟前一看果真是妈妈。只见妈妈头发乱蓬蓬的,身上的破衣服全部湿透了,右膀上挎的破篮子里的一块饼已被水泡烂了。这时我惊讶地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颤巍巍地说:“我要完饭回来已太阳偏西,天气十分寒冷,在我过一道河上的跳板时,一阵西北风刮来,我一个踉跄掉到水里,幸好被河边过路人救了上来才免于一死。”讲到这里,老人已经是老泪纵横,听到这里,这几个孩子也不约而同地眼睛湿润了。老人动情地讲述让孩子们沉默许久,他们似乎了解老人的用意,在这往后和老人的多次接触关怀中,使孩子们开始认清日本强盗的罪行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慢慢地开始浪子回头,开始好好做人,认真学习,多年后,这四个孩子中的徐成龙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农业大学现在正在读研,夏心琐同学考入河海大学现已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他两位同学走进军营,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石佃标老人数十来年还用自己的亲目所睹和亲身经历编写材料,数百次走进学校和校外辅导站,用党史、乡史和家史来不断地演讲教育孩子们。

 宿城山是抗日前沿,也是抗日大战场,至今还保留着七处抗日石刻。石刻真实记载了连云港保卫战的这段历史,石佃标老人记忆深刻,因此,石刻又成为他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每当寒暑假期间,他总是冒着酷暑严寒一次次带领同学翻山越岭,去石刻处讲解中华儿女在抗击日军侵略时,为保卫我大好河山前赴后继、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坚不可摧的民族气节。有多少次因为天气炎热,讲解时间长而昏倒在地,住进医院。家人埋怨他,你这样大年纪,天气这么热,要注重身体。老人总是严肃地说:“这是我的责任,我要把这段历史讲给他们听,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不停地讲下去,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记住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记住革命先烈为了后人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气概,记住贫穷就要挨打的残酷历史,启发他们热爱祖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建设祖国而练好本领,当好接班人。”一番话使家人深受感动,并支持他的做法。

 石佃标老人虽然年逾八旬,但他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却尽心尽责,就像一束灼热的夕阳烛光,在这大山中闪烁,损耗着自己,照亮了别人。

 

     ( 连云区关工委 阎能发  宿城街道关工委  闫正玉)

7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