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老骥伏枥志在关心下一代
朱文林老师今年79周岁。1997年8月从宜兴楝树中学退休后回到了老家武进寨桥。18年来他始终没忘掉自己是个教育工作者。在回家乡不久村关工委、老龄委员就邀请他为村里的关工委委员,希望他能为村里的未成年人的教育做点事。村里的这一决定,让朱老师十分感动,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一、尽心尽力,帮助困难学生。
村上有一个初一学生名叫朱秋露(其父患尿毒症8年,花去医疗费达10多万元,靠低保生活。)暑假开学,这个学生没钱交费,朱老师就每年资助300元,一直支助该学生到初三时转到常州少体校学柔道,有学校承担所有开支才没资助为止。
寨桥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赵淼因车祸,先后用去医疗费用近50万,朱老师共捐助了500元,朱老师将情况写成稿子寄到《关心下一代周报》,几天后《周报》记者在武进区关工委领导的陪同下,找到朱老师了解情况,并到该学生的家中核实后,在报纸上发表了通讯报道,全省各地纷纷为赵淼捐款数万元。如果没有朱老师热心地把这情况向报社反映,就没有人来为赵淼捐款。赵家人对朱老师十分感激。
村里有个孤儿叫朱勤,4岁那年,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抛下他回了四川并改了嫁。读小学时,民政局和村委的照顾下,总算念完了书。进初中时,朱老师每年资助他300元,并请他和爷爷来家吃年夜饭。朱老师得知“武进金色童年店”的女老板每年捐助1000元后,朱老师就把这一正能量的善举向《常州日报》投稿,表扬了女老板。后来有很多好人知道朱勤的遭遇后,纷纷捐助这个孩子,大家表示,只要朱勤努力学习,他上高中,他们就支助他到高中,上大学就支助到大学。朱勤的后顾之忧解除了,这里有朱老师出的一份力,一份功劳
和桥闸口村孤儿朱兆奇,因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朱老师听了陆富华老师的介绍后,先后捐资两次,第一次200元,第二次100元。
二、“阳光驿站”是孩子们的家园。
“阳光驿站”就是校外家庭辅导站。从2002年起,朱老师建立了小“驿站”。刚开始仅朱静(初一生)、孙泽华(五年级生)两人,后来逐渐增加到5人,直至8人。有小学的,有中学的。这些孩子有的要补数学,有的要补语文,有的只要补“阅读理解”和写作。于是朱老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安排周六和周日上午分开补习。每次1—2小时。有时孩子们要求在朱老师家做完家庭作业才回家,朱老师都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也有孩子下午放学回来做作业碰到困难要朱老师帮解决,朱老师也从来不打回票,一一解答学生的难题。建立小“驿站”到现在,来朱老师家辅导的学生共有50人次,都是尽义务的。至今还有3个学生来朱老师家补课,朱老师是随到随补。朱老师说:“家中充满了朝气,我心情也愉快。”
三、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朱老师的教育孩子们的阵地主要在武进寨桥。他是村里关工委委员,每年暑假,他都要给孩子们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几年来,他先后讲解《中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说“中国梦”等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孩子们: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要有理想、信念;人,一定要有感恩的思想等做人的道理。2010年被武进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2009—2010年度武进区十佳优秀辅导员”。
四、积极撰稿,宣传老教师关心下一代的事迹。
退休前,朱老师就是《宜兴日报》的通讯员,退休后担任《老园丁》、《宜兴市关心下一代简讯》、《无锡老园丁》、《无锡退休职工报》特约通讯员和桥镇特约通讯员,至今20年了。从2001年起,朱老师已连续13年被评为《无锡退休职工报》优秀通讯员。特别是费炳华老师的事迹,是朱老师的的投稿,正能量的宣传,上级领导知道后的重视,经过电视台的采访,费炳华老师的事迹感动着中国,2012年3月中央文明办授予“中国好人”。对陆富华、吴龙凤、缪其方等退休教师和王海平书记,他们无微不至关心下一代的事迹,朱老师都及时地向多家媒体报道,以展示他们的风采,弘扬他们的精神。
“老骥伏枥,志在关心下一代。”朱文林老师就是一匹志向远大的老马,虽然到了古稀之年了,但是仍然战斗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岗位上,且工作是那么的热情,精神是那么的饱满。(江苏宜兴市和桥 谈文华)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