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明佳园书画班里的“三块墨宝”
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景明佳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有这么一间面积不到50平米的书画室。一进门,浓厚的文艺气息便扑面而来,四面墙上悬挂着一幅幅苍劲有力的毛笔字,一张张独具匠心的山水画,都是景明佳园书画班成员的作品。据了解,景明佳园书画班成立于2006年,成员大部分都由社区退休的书法爱好者组成,其中苑建国、王越宣、黄才高三位退休居民挥毫泼墨的身影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是书画班里名副其实的“三块墨宝”,而他们每个人与书画都有着不解之缘。
苑建国:一定要把父亲的敦敦教诲传承下去
每天早上9点,走到二楼楼梯口书画室,总能看到一笔一画地在字帖上临摹练习的苑建国,这一坚持了42年之久的习惯早已让他的双手布满老茧。作为社区老党员的苑建国自18岁起接触书法,每天都会在创作之前练上一页字帖,这是儿时父亲对他的敦敦教诲。从小受到文化熏陶的苑建国自幼对书法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父亲成为了他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令苑建国至今印象深刻的是,父亲教自己书法的第一节课就是从字帖入手,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稍微有写得不工整的地方,父亲就会对他严厉训斥,有时甚至直接撕下来重新写。直到后来苑建国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书法绘画讲究的是规范整齐,稍有不慎就得全部重新再来,日复一日的字帖练习让苑建国的书法造诣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后来在学校,在军旅部队,在公司单位,包括现在退休到了社区书画班,这一习惯在其人生每个不同阶段贯穿始终。
截止目前,作为省书法协会、省美术协会会员的苑建国已经创作出了数以千计的精彩书画作品,多次在省、市、区书法比赛中获奖。“我儿子现在只要有空就会在字帖上进行临摹,他也会把这一习惯传授给4岁的小孙女。我会谨遵父亲的教诲把良好家风一直传承下去。”
王越宣:绘画带动书法,让生活多一点乐趣
今年67岁的王越宣是社区书画班最早的成员之一,谈论起书法绘画时,他的脸上总会浮现出笑容。王越宣从小热衷于绘画,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买不起像样的绘画工具,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就成了他的“日常装备”,再加上自身比较喜欢看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书籍,所以早期作品大部分都以历史人物、文化故事为主。工作之后,他每周都会挤出一点时间到建邺区文化馆、工人文化宫等地去听课,努力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同时也拓展了绘画类型,开始尝试西洋画、山水画等全新风格。王越宣回忆,有一次单位宣传栏需要更换插图,而原本的美术老师因生病住院无法及时制作,王越宣便自告奋勇站出来希望可以试试。结果不到一天时间,六幅历史人物插画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人们对于他的绘画作品也有了一定的认可。2006年社区成立书画班,邀请当时的区文化局副局长孙辰在每周二为书法爱好者们授课,王越宣也随即报名参加。加入书画班后,经过长期的观察,他发现书法与绘画之间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加上孙局长的精心指导,他也学起了书法。这一项业余爱好也让他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友,每到周末,大家都会拿出自己的作品相互鉴赏,有不足的地方也会指出,共同进步。退休后,王越宣也会时不时为社区的孩子们免费授课,性格温文尔雅的他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
黄才高:一次偶然的机遇焕发生命“第二春”
在书画班里也有这么一位“老黄忠”,同样也是在70岁时才接触到书法,根据其本人讲述也是一次很偶然的机遇。5年前的某个夏天,黄才高在小区里溜达,走着走着就走进了社区书画班里。看到邻居们在挥毫泼墨,授课老师的精彩教学,老黄顿时对此产生了兴趣,当场就报名了培训课程。由于接触到书法的时间比较晚,黄才高比别人下的功夫自然多了一点,一开始都是自己购买字帖进行最基础的练习,后来在培训班老师的指导下渐渐喜欢上了欧阳询的楷书,临摹最多就是其代表作《岳阳楼记》。在他看来,“欧体字”骨气劲峭,笔法稳健,更加开放、灵活、生动,愈显老辣。有着51年党龄的老黄在部队服役时专门负责后勤保障,转业之后又在单位从事行政、工会等工作,渐渐养成了认真细心的好习惯,对待书法同样如此。有时为了写好一个字不惜花上一天时间,反复琢磨推敲七八十遍,就是为了能将书法里的神韵完美展现出来。
“虽然接触书法的时间不算太长,起步也比较晚,但我觉得只要勤于练习,终能水滴石穿,虽然现在年纪大了手脚也不如以前利索了,但我每天还是会抽出一到两个小时去创作,每次写书法的时候总会让我感觉自己又年轻了一把。”(郭宇彤)
编辑 芦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