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经验交流 文章详情

做一个“深度工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23 浏览:18356
分享

笔者最近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著、宋伟同志译的《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深度工作》一书,觉得很受启发。

卡尔在书中创立并阐述两个概念:一个是深度工作,一个是浮浅工作。深度工作(Deep Work)是指在无干扰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浮浅工作(Shallow Work)与之相反,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卡尔博士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经历都花费在处理浮浅事务上,如刷QQ、微信、微博、抖音,在网上搜索浏览,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这些工作不仅产出价值有限,还会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一旦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5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或者睡前的时间,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天赋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的大脑已经不能胜任深度工作。

每个时代胜出的人都不同。石器时代,掌握工具制法的人胜出;春秋战国时代,胸有兵法韬略的人胜出;盛唐时代,擅长诗词歌赋的人胜出。在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当许多人显得很焦虑,当社会显得很浮躁时,卡尔告诉我们,学会深度工作的人可以胜出。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值得强调。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一次印度之行中,发现当地人有在家开辟冥想屋的习俗,他就在一个名为伯林根的村庄建起一座简单的石头房子,称作“塔楼”,他每天都在其中度过不被人打扰的冥想和写作时间,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发展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他的书房离家太远,以至于家人要吹号吸引他的注意力,召唤他去吃饭。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远离世事,只读书,思考大局。然而,当今,网络工具的盛行,包括电子邮箱、短信、微信、微博、淘宝购物等,将我们的注意力割裂得支离破碎,许多人都已经迷失其中,淡忘了深度工作这件事。在本书的作者卡尔看来,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化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指南,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价值。

对于如何掌握深度工作的能力,卡尔提出四个准则,即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摈弃浮浅。他认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地消耗。为此,要把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抓住引领性指标;要不断专注,而不要不断分心;要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原则,不要用网络来消遣;要把每一天的每一分钟都做好计划,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总而言之,就是要有效地使用好每一点脑力,进行劳动和工作,保证将自己的精力合力分配,保证最佳的效果。书中提到“每天在职业问题之外时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这样才能使你得到——虽然听来有些矛盾——完成深度工作所需的闲散安逸”,这个观点非常有道理,劳逸结合可以事半功倍。书中还提到“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人的大脑时刻接收不同的信息,面临不同的外界刺激,再加上存储着过往的记忆,如此多的思绪想法,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学会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当前所做的事情上,就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做事的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自然不会是深度工作。

联系我们的实际,许多人每天都在繁杂的事务中陷于浮浅工作,自以为很忙碌,自我感觉很满足,却往往庸碌无为,在能力素质、大局观念、视野格局上毫无提升。鲁迅先生崇尚“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还有一位老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讲的几句话让我们记忆犹新:百事孝为先、千事德为重、万事勤为本。这些观点与卡尔深度工作理论异曲同工。我们要努力成为一名“深度工作”者。深度工作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付出,是一种修行和积德,也是一种昂扬正气。谨以曾国藩一句名言与各位读友共勉:不争执、不撕扯、不纠缠。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认定自己的路,埋头深度工作。埋头去做,就必有收获!(老卢)

编辑 齐超

1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