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五老事迹 文章详情

不忘初心,一位青少年普法工作者的25年坚守

发布时间:2022-08-26 浏览:3910
分享

2021—2025年是第八个法治宣传教育年,八五普法规划突出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规划,要求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强调: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

25年来,我坚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体会一:一个生动的案例故事,胜过一沓法律条文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一再强调:一个好案件胜过一沓文件。对青少年法治教育来说,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故事,胜过一连串法律条文。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光荣地成为全国检察机关第一批法治副校长。第一次在影剧院里给1000多名小学生上法治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事先到学校踩点,向校长、班主任、小班长了解小学生是否有不良行为习惯,再对照相应法律条文撰写演讲稿。讲到小学生身边的案例时,他们发出感叹声,惊呼声,再互动提问,小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现场气氛活跃,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记住了法律知识点,能活学活用。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常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线上“市民大讲堂”,我是第一批被邀请开讲的,题目是《家长孩子一起听——怎样远离性侵害》,讲到初中生早恋的种种现象,一位家长说你讲的这些情况我女儿都遇到过,听了你的课程,女儿说,这下子有办法了,不用整日忧心忡忡,影响学习了。

25年来,我上的法治课都用案例故事串联法律知识组合而成,以案释法,能让青少年更多感知、获得,更能认同、记住,就能在日后的行为中遵纪守法,规范言行,懂得避免伤害,自我保护。

体会二:分层设置内容,以青少年视角,讲好法治故事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以贴近青少年实际、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进行法治教育。根据以上要求,我首先以年龄分段,编写课程内容。具体分为初小和高小,初中和高中,高等教育几个阶段。

《未成年人怎样远离性侵害》这个课程我讲了15年,不断增补新的法律法规,更换案例,切合社会现实及学生特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青春期提前,加上网络的普及各类媒体的铺盖,中小学生开始主动接近异性了,五年级女孩通过QQ加网友约会,遭遇性侵;五、六年级小男生暑假里被打扮光鲜的中年男子引诱到家里观看淫秽录像,集体遭遇猥亵犯罪;初一女生放学后结伴在溜冰场玩耍,被不法分子勾引,组织卖淫……更重要的是,案例讲述中必须传授防范知识,告诉他们遭遇性侵害怎么办,怎样确立性别保护意识,男女生交往中哪些是正当交往,哪些是要回避的。彰显正能量,永远是青少年法法治教育的不变宗旨。

我还编制了针对特殊未成年人的课件,在常州特殊学校宣讲,对象是10岁—15岁智障、聋哑未成年人,他们认知比较迟钝,更容易遭遇不法侵害。残疾孩子的保护需要教师和家长配合,我要求教师和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听讲。选择了与残疾未成年人有关的案例,学校配备了手语老师,并结合PPT图片展示,孩子们听了一致反应,内容贴近残疾孩子实际,实用管用。

五年制大专生与四年制本科生在生源上、年龄上、认知上都有区别,就得分大专版和本科版制作课程。深入了解现代大学生现状,心理问题,恋爱问题,与室友同学、老师的关系问题,经济问题等等,大量真实生动、针对性强的案例及法律知识融合,大学生们才能始终跟随你的目光,倾听你的声音,才能现场互动,踊跃提问,达到台上台下心灵相通的效果。几位学生会主席说:组织过各种内容的大课,这次法治课学生们最认真听讲,最活跃,很难得!

将法治事件、现实案例、法律知识紧密结合,学会用青少年喜爱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讲课,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我的法治课程《大学时期要远离的那些事》《家长孩子一起听——怎样远离性侵害》,获得2021年度全省政法系统关工委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成果一、二等奖。

体会三:保持学习力,跟上时代步伐,焕发“五老”的崭新风采

信息时代,各类传播方式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勇于尝试,自觉学习现代知识、技术,才能跟得上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需求。

最早在电台、电视台与主持人合作,做青少年法治专访,对着镜子锻炼在镜头前不怯场不说错话。再到2003年在《常州日报》《民主与法治》杂志开设“女检察官手记”专栏,尝试将新闻语言、文学语言和大众语言结合起来,形成自己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专栏至今整整20年了。再后来,又尝试把案例故事改编为50集电视栏目剧,内容还是以青少年教育为主。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本色出演了50集电视栏目剧中的女检察官角色。因为是职务行为,没有一分钱报酬,我至今出版了四部法治文学书籍《女检察官手记》,从没拿过一分钱版权费,从来没卖过一本书,版权全部无偿给予检察院,书籍全部赠送给读者。有观众、读者发信息给我:要让每个家庭都能看看这些案例故事,能救助很多青少年,你为这个社会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读者说得对了,我要的就是这个,再苦再累,值了!

电视剧拍完后,我还尝试把案例故事改编成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动漫片,在全市公共场所大屏幕常年滚动传播,获得全省维权微视频一、二等奖。

大约20年前,为了法治宣讲效果更好,我就跟单位技术处的年轻人学做PPT,有了PPT,讲课效果提升一大步,图片能直观形象地展示讲课内容,醒目的文字,加深青少年对法律点的记忆。

退休后,我被常州市人民检察院返聘,创立了全国检察机关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法治文化创作基地“纪萍工作室”,从事青少年法治教育及法治文化创作。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我开始学习绘画,初衷是给案例故事配图,图文并茂,更符合现代读者、青少年的阅读习惯。

去年暑假,在常州市关工委江莉秘书长的动员鼓励下,听讲了30多播音专业网课,开始尝试制作现代传媒方式音频专辑《纪萍说案》,于去年9月1日开学当天在喜马拉雅官方平台试播。

创作音频专辑期间,有幸结识了王金兰大姐,她手把手地教我音频制作,不仅仅学到了技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王金兰大姐旺盛的学习力,她比我还年长几岁,不仅会制作音频,还会制作视频,各种现代传媒设备、软件都玩得溜,不输于小年轻。在她的指导下,“纪萍说案”音频专辑已经完成了37集,被喜马拉雅平台推送至首页,我也晋升为优质主播五级。专辑在江苏少年网、常州市人民政府网、常州政法系统长安网转载,去年试播的七集获得市政法委法治宣传作品二等奖。从事关爱青少年工作,就是一个自我提升,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价值的过程。

体会四:不图名利,坚守信仰,甘愿奉献

25年的坚守,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系列作品《女检察官手记》获得多项省市级、国家级奖项,被授予江苏省首届十大法治人物,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退休那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我个人一等功,去年获得常州市关工委先进个人。

记得一次下班后去探望母亲,临走时母亲塞给我一张小纸片,她说,回家再看。到家展开纸片,是醒目的四个大字:名缰利锁。意思是:名利束缚人,就像缰绳和锁链一样。母亲是希望我不要把这些荣誉太当回事,名和利都是身外之物,应该把智慧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之中。我们“五老”投身于关爱青少年工作,没有名利而言,是要有奉献精神才能不放弃,才能坚持得下去。而我的坚持,来自我对法律的信仰和忠诚,也来自我的父母。

我的父母在大学期间抛弃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安宁的学习环境,相继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身解放全中国的人民战争之中,行军打仗,历经辛,父亲在中央军委担任机要秘书,跟随肖华将军出生入死,参与五所解放军高等军事院校的组建。母亲是战地女记者,从苏州行军2000多里到福建参加著名的漳厦战役,母亲的战地新闻报道获全军一等奖。新中国成立后,父母转业到中央机关从事文化工作,父亲夜以继日翻译苏联等国建筑学专著,主编我国第一部《桥梁学》专著,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母亲全身心投入中央机关工农干部补习文化工作中,一生从事语文教学,无偿辅导无数寒门子弟踏进大学殿堂。我的第一篇《女检察官手记》就是经母亲一字一句修改后得以在常州日报发表的。

父母的一生最爱,就是一柜子书籍;一生默默奉献,不图名利,从不伸手要待遇。离休后一直住在60多平米的老房子内,也从来没住过一天老干部病房疗养,直到90岁左右离我而去,为国家节约数百万元公款。

我15岁当工人,自学高中文化,考取中央电大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毕业时考入了检察机关,成为一名彰显正义良善的高级检察官,一名富有社会担当的专栏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我在刚出版的第四部《女检察官手记扉页写道:无比崇敬父母这代知识分子的无私无畏,忠诚执着,勇于奉献,我的精神原乡来自父母亲!

我退休了,属于职务的光环被岁月褪去,属于个人的精神光芒焕发出来,内心世界有了舒展自如的安置和发挥,迎来了新生。关爱青少年,任重而道远,神圣而美好。我将全身心地去做值得做的事,尽心尽职,静待花开!(常州市政法委关工委秘书长 纪萍)

编辑 齐超



5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