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埝乡关工委:创新“双减”工作举措 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把“双减”工作落到实处,巩固“双减”工作成果,东海县李埝中心小学关工委创新举措,不断丰富课程超市,大力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使课后服务成为“顺民意、暖人心”的关心下一代民生工程。
一、创新落实“2+3”模式,强化服务管理。
“2+3”模式即严格落实“两个时段”“三个层级”的课后服务管理模式。“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为课后服务前40分钟的“自主作业”时段,由关工委成员桌间巡视,为学生答疑解惑、批改和反馈;第二时段为课后服务后40分钟的“素养课程”或“社团课程”时段,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级部层面,关于宣传发动、学生统计编班等方面的组织管理;第二层级是教导处层面,关于课程规划设计、人员调配等方面的组织管理;第三层级是校级领导层面,关于总体规划、定期督查、多元评价等方面的组织管理。不定期发起“最佳社团”“最受欢迎的课后服务课程”等评选活动。定期开展课后服务成果展示汇报,如校长杯足球联赛、跳绳吉尼斯挑战赛、美术作品展、小歌手比赛、名著阅读比赛、计算能力大赛、英文书写比赛、创客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展示比赛活动。通过三个层级的细化管理,提升课后服务品质,为孩子们的课后生活增加教育“温度”。
二、创新突出“123”策略,把握差异需要。
“123”策略即坚守“一核心”、落实“两重组”、强化“三兼顾”。坚守“一核心”,构建有色彩、有温度、有品质的服务课程;落实“两重组”,制定体艺科创类教师“专业+特长”服务定位,语数英学科类教师“专业+作业帮扶+学科素养提升”订单式服务定位;强化“三兼顾”,兼顾学情的差别化辅导,兼顾学生身心素质的差异化引导,兼顾学生个性化培养。根据“一核心”“两重组”“三兼顾”的服务策略,把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一人一案,满足不同学生的课后服务需求。各年级在此基础上,创新课后服务模式。该乡石寨完小关工委构建“1+X+3个15”模式,“1”即由语数英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的学生课后1小时自主作业辅导;“X”指学校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为全校学生提供的体育训练、读书写字、文化艺术、科技特长等20个社团活动,尤其是每周三无“作业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拓视野、增强实践、全面发展;“3个15”指学生每日放学后完成15分钟家务劳动、15分钟体育特色项目、15分钟自主阅读。3个15分钟的有目的、有计划、自主自律的时间,为学生的习惯养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构建“1+N”课程,注重个性服务。
“1”即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自主作业”,“N”即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素养课程和个性化社团课程,形成“自主作业”加“自主课程”两段式课后服务模式,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不断丰富课程超市。建立艺术、体育、劳动、修身、语言五大门类12项特色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各小学关工委把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德育发展、学业成就、实践活动、身心健康有机融合——聚焦健康体质提升,开设篮球、足球、武术、田径等课程;聚焦艺术素养提升,开设版画、国画写意、竖琴、合唱等课程;聚焦文化素养提升,开设书法、魔方、朗诵、英语绘本、乐高机器人等课程。课程超市给学生课业负担做“减法”的同时,为学生健康成长做“加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创新凝聚“三师”合力,拓宽服务内容。
一是打造“教师型”学生,利用课后服务开设“小老师课堂”,让有特长的学生走上讲台。李埝中心小学五年级老师利用课服时间分组分批次开展小主持人培训活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二是打造“研究型”教师,加强教研,以团组为单位,进行特色课程的研发,定期进行旧产品升级和新产品推出。该校教研组开发了趣味生活小实验操作等,深受学生喜爱;三是打造“教师型”家长,利用课后服务契机,开设“家长讲堂”,李埝中心小学关工委尝试推广“家长志愿者走进课堂”的拓展服务模式。家长积极响应学校的活动邀请,警察、消防员、医生、法官、心理咨询师……充分挖掘、借力家长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了课后服务的教育内容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使家长真正成为家校共育的合作者和支持者,让课后服务成为家校联动、双向成长的舞台,实现了学校、家长和孩子的三方共赢。
五、创新融入“非遗”文化,打造服务特色。
李埝中心小学关工委先后邀请“打莲湘”民间舞蹈进校园、李埝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姐儿溜”传承人高兰彪老师等专家到学校为学生授课。省市新闻媒体、县融媒体中心等新闻平台多次对该校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社团活动进行了新闻报道。“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后延时服务内容,真正将“双减”落实到位,同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海县李埝乡关工委 陈达 邵酉 谭子凤)
编辑 齐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