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五老风采 文章详情

李茂松:十年关工路 悠悠关爱情

发布时间:2023-04-07 浏览:8237
分享

今年74岁的李茂松从事关工工作始于2012年,当时应启东市惠萍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之邀,任镇关工委秘书长,两年后任镇关工委副主任、镇校外教育辅导总站副站长,2016年应聘启东市关工委秘书,负责关工简报编辑和其他一些文字工作。一晃就是十年。十年关工路,悠悠关爱情。从他涉足关工委那一刻起,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工作,深情地爱上了一批又一批欢蹦乱跳、童真无邪的孩子们。他说:“10年、3600多个日日夜夜,我总觉得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值得回忆、值得欣慰,值得骄傲。”

自费一万多,建好一个校外教育家庭辅导站

2012年6月,李茂松所在村的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找到他,说是全村三四十个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每次活动都集中到村校外辅导中心站不太方便,已建立四个分站,第一至第三分站站长已经有了人选,但第四分站还无人可选,想请他担任,李茂松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暑假里的第一次校外辅导站活动,放在李茂松家里举行。第四分站地域内有5个村民组,14名3-6年级学生,挤在一个20多平的客厅内,加上饭桌和其他家具,显得十分拥挤,既热又闷。李茂松思忖着,住房东侧与沟之间还有五六米距离,何不在此地段建造一间宽敞一点的活动室呢。于是,在征得村委会同意后,他就自掏腰包,建成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彩钢房顶活动室。建材包括空调、桌椅、黑板等设备设施,及人工费共一万多元全部由他个人出资。他还邀请了两名退休教师分别负责文化补习、艺体训练、书法绘画等科目的辅导,他自己除了负责组织发动、日常管理外,还负责思想政治、阅读、写作等科目的辅导。为满足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除了把自己的三千多册藏书、旧报旧全部供孩子们挑选阅读,还从亲戚朋友家搜集了他们的子女、子孙留存下来的大量旧图书,供孩子们挑选借阅。在2012年7月建站至今的十年多时间里,李茂松家庭辅导站已开课、开展各类活动250多场次,参加活动的3-6年级小学生有2000多人次,初中生350多人次。这些学生中,已有21人考上各类大学,其中4人考取“985”“211”重点大学,已有13人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

历经两年半,写好一本革命传统图书

李茂松所在的惠萍镇是以革命烈士朱惠萍的名字命名的。2019年是朱惠萍诞辰100周年,镇关工委班子成员在讨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时,一致推举李茂以朱惠萍烈士的故事和其他知名烈士的事迹为题材,编写一本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传统图书。此举也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4月份组建了以李茂松为执行主编的编委会,立即进入工作状态。

为获得第一手资料,李茂松和副主编、朱惠萍的儿子郁亮一起,先后十多次赴朱惠萍出生地上海崇明区新河镇、朱惠萍1945年至1947年在启东工作、生活、战斗过的大兴、惠萍、东海等地及朱惠萍牺牲地惠安镇,采访与朱惠萍共同工作战斗的老领导、老战友、老同志和熟悉朱惠萍的同时代人,同时采访了以赵士等革命烈士命名的士连村和原玉英小学、家小学,原曙升村、秀旦村、汉村等地的老军人,老同志、烈士后人、当事人100多人,采访时间长达3个月。为索取已经发表过的有关朱惠萍和惠萍镇相关知名烈士事迹的文章,还先后去了市委党史办、市档案馆、市妇联、市民政局,市烈士纪念馆等部门和单位,联系当事人20多人,获取相关文稿、资料30多份。市内进行的采访活动,都是骑电瓶车的,真所谓夏天一身汗水,冬天一身霜水,雨天一身泥水。

在进入文字写作、编撰到完成初稿的6个月时间里,李茂松都是夜以继日,不知拒绝了多少次同学、同事、朋友的聚会,也不知为驱除“瞌睡虫”而过多少颗生大蒜。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惠萍人民永远怀念您——朱惠萍烈士纪念集》一书初稿终于完成。全书收录了31篇文章、18万文字和45幅图片、照片,后又经过反反复复修改,加上申请统一书号所需走程序的时间,前后历经两年半,于2021年10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为全镇青少年开展校外辅导站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一本“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往返十万里,编好一份关工简报

2016年8月初,李茂松接受市关工委聘请,负责编辑《关心下一代工作情况交流》简报,至今已6年7个月。

为编好关工简报,他不断刻苦学习。一是向老领导、老报人学。二是向书本学,他先后参加了市关工委组织的基层干部电脑培训班、市老年大学电脑操作、智能手机培训班,初步学会了文档编辑的一些基本动作,三是向年轻人、内行人学,随时随地向年轻人讨教,得到他们的传帮带。

为编好关工简报,他不怕艰难困苦。李茂松的家与市关工委相距30多市里,单程骑行电瓶车需半小时,每天往返就是60多里,一个月22天上班,就要骑行1300多里,6年7个月,往返总里程已超过10万里。寒冬腊月在刺骨的寒风中行进,往往得面孔刺痛,手脚冰冷, 但他从未叫过一声苦。电脑操作业务生疏,也给他带来不少困难。有时不知手指碰到了哪个按钮,电子稿一瞬间全没了,真的可以用“欲哭无泪”来形容。有时为及时完成写稿任务,他从凌晨两三点钟起床,一直干到早晨七八点。2019年市关工委搬迁新址后,领导特殊关照,给他安排了两间可做饭吃饭和住宿的房子,虽然解除了家人对他每天来回交安全的担忧,但家务事就顾不上了,他就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要学会有得有失。

为编好简报,他不懈追求完美。为不断提升文稿质量,他坚持用绣花功夫写好编好每一篇文稿。力求做到必须是最好才可出手。6年多来,《情况交流》从未发生过明显谬误,其中近百篇新闻、特写、人物通讯等文稿被《南通日报》《启东日报》《南通关工》《火》等报刊录用。从2016年8月起,由他负责编辑的《情况交流》已出刊38期,120多万字。简报已成为市关工委与全市各级关工委、广大“五老”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成为推动工作、激励奋进的助推器。

在今年3月南通市关工委基层干部第15期培训班上,李茂松在作先进个人事迹书面介绍时说:“今年我已七十四,按启东人的习惯,已75岁。我对关工工作的热爱之心,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虽然在年龄上生理上已经不会再有第二个第三个十年,但我的这颗心是永恒的。” (启东市关工委)

编辑 芦宇

12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