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经验交流 文章详情

系统谋划 “三新”共育 以红色教育为主线延伸关工触角

发布时间:2024-06-25 浏览:2526
分享

在新的伟大征程中,红色教育作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南京市江宁区关工委始终牢记历史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推进青少年红色教育工作,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血脉,筑牢青少年的精神根基。

一、串联构造“基地链条”,建立实践教育新矩阵

在探索推动青少年综合教育提质增效的路径上,江宁区不仅深耕红色乡土,充分挖掘基层美丽乡村教育资源,将青少年思想之根厚植于乡土之中,还进一步统筹区级教育馆所,融合构建全区教育基地矩阵,全面释放实教育优势动能,努力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形成坚实合力。一是打破“深沟坚壁”,刻画红色文化“大棋盘”。根据江宁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挖掘整理,制订《江宁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名录》和江宁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地图,加强协同共建,深化示范引领,通过分片联系、分类指导,既在革命老区遗址上做“深加工”,又不断整合片区特色,搞综合场馆“新建设”,累计建立了15所示范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联系点,基地体系逐渐从“一花独放”转向“百花齐放”。二是探寻“源头活水”,编译英雄模范“活字典”。坚持深挖本地区红色人物资源,就地取材,精准滴灌,以“老少同台”主题活动为载体,实施“三走进、五寻访”行动,充分探寻百姓身边的英雄与模范事迹,诸如山景社区的抗日英雄和抗美援朝“全国一级战斗英雄”陈宝富、红旗村抗日战争时期从事谍报工作的老英雄戴贤中等模范人物,挖掘相关素材160余篇,宣讲受众3000余人。围绕红色故事,进行情景剧创作和演出,《李救伤员》《抗日英雄费明龙的故事》收获较好反响。三是织密“天罗地网”,加强校外教育。加强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村等资源与全区227个校外教育辅导站的“点对点”联系、“对片”交流,促进资源共享,推动校外教育进基地、基地资源进社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取3D影像技术和VR技术等现代先进教育辅助手段,开发制作相关教育视频资料,丰富校外教育内涵;通过增加实景教育频次,提升教育实效、教育吸引,确保红色资源发挥实效,进一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品牌。

二、全面推广“分段模式”,丰富活动教育新内涵

江宁区顺应“双减政策”,充分把握校外教育主要职能变化,积极探索“N+X分段式”组合教育模式,以全面、系统且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需求。其中,“N”为“思政教育”,包括思德教育、党史教育等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活动主体,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X”为各类其他教育内容,可以视情况融合一项或多项,包括A类法治教育,提升法治素养;B类科技活动,激发创新精神;C类劳动教育,培养吃苦意识;D类技能训练,提升实践能力等。一是建立全区三级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区、街道、社区三级关工委工作信息员加入“全区关工委信息交流群”,分享“分段式”教育模式开展情况,建立起了一个资源及时共享、信息及时交流、意见及时反馈的“三及时”工作平台。二是搭建青少年教育数字资料库。针对基层关工委在工作中遇到的“急难愁盼”等问题,特别是“五老”参阅资料少、备课难等突出问题,区关工委以“四个一批”(即:协调省市拷贝一批、联系部门推荐一批、组织“五老”开发一批、利用网络下载一批)工作模式集中统一收集整理青少年教育数字资料,下发各街道、社区关工委使用,进一步丰富辅导站教育内容,提升数字化水平,为“五老”参与辅导站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三是推动“校站结合”机制发挥实效。江宁一以贯之落实好“党建带站建”工作机制,以“校站结合”为切入,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校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2023〕4号),进一步规范领导、选聘、考核等相关制度,巩固党建带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汇聚各方势力量,合作办优校外教育阵地。

三、创新打造“教课堂”,开辟文旅教育新路径

近年来,江宁区紧扣乡村振兴大背景,以“党政所急”为目标,充分挖掘“美丽乡村”资源,积极探索“美丽乡村+青少年教育”新思路,创新构建“教课堂”教育载体。一是整合资源,构建教育平台。充分整合美丽乡村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和旅游设施,打造一批包括文化长廊、法治广场、党史国史馆等在内的具有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阵地,并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教育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农耕体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让青少年在家门口体会寓教于乐。二是创新形式,丰富教育内容。组织“五老”等精干力量开发乡村旅研学课程,将传统的课堂教育延伸到乡村的广阔天地。利用乡村的实景资源,打造10条研学路线,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团队协作等活动,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变迁发展。三是加强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加强与教育部门、文旅部门、乡村社区等多方合作,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游教课堂”建设助力开展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的通知》(江宁关工委〔2024〕6号),通过政策指向、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全区各中小学参与,引导全区中小学常态化进入美丽乡村参加实景教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四是注重实效,打造项目品牌。建立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鼓励基层关工委结合本地区资源,打造申报优秀活动项目。区级层面组建专家团队持续对各品牌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和精准扶持,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指导调整和优化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项目化推动形成了“村红色校车、横山村新四军革命纪念馆、汤山法庭青少年法律教育实践基地”等一批涵盖思想道德教育、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科技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内容的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其中,围绕“红色校车”打造的双优视频获省市竞赛特等奖,“横山村新四军革命纪念馆”也成功入选市级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网络地图,教育品牌效益正逐渐呈现。(江宁区关工委 于苏

编辑 齐超

3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