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经验交流 文章详情

寨桥小学:用泥土的芬芳滋养乡村孩子

“感受劳动之美 争做劳动小达人”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时间:2024-12-02 浏览:1596
分享

“咦,这不是一盆沙子嘛,哪里有荠菜种子啊?”11月12日的常州市武进区桥小学四年级劳动课上,一群孩子围着老师叽叽喳喳,老师正端着一个不锈钢小盆,教孩子们捏起一小撮“种子”轻轻到班级小菜园中。“荠菜种子太小了,只撒种子很难均匀,所以要和沙土拌在一起撒。”“还是老教师有经验,这些我也不懂。”在一旁“观战”的刘银校长佩服地说。

桥小学创建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位于武进区前黄镇灵台村,目前有28个教学班,1114名学生,78名在职教师,其中多数为50岁以上的老教师。如何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探索乡村学校农耕劳动教育的新途径,这些年来桥小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前黄镇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小师生精心规划、分步实施、打造出农耕文化“一三园”,形成了乡村小学独有的农耕文化。

,是曲径通幽的耕读,廊道两侧分布着二十四节气文化主题诗画,而且大多是孩子们的书画作品。三园中的第一园是稼穑园,这是一个微型农业博物馆,陈列着师生亲手“淘”来的农具和农村生活用品,如簸箩、石臼,捕鱼的鱼篓,甚至还有一条木船,走进面积不大的稼穑园,那些穿越悠远时空的老物件们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历史。学校所在地处于滆湖之滨,武运河从旁边蜿蜒而过,附近的老住户们以前大多以种植、捕鱼为生,这些年大规模城市化改造,这些老物件已经没有实用价值,可老人们又舍不得丢掉,听说学校在收集,都很乐于让这些曾经的宝贝重新焕发生机。

第二耕陌园,这是三、四年级同学的种植基地,有了这方小天地,孩子们不出校园就可以利用劳动课在校园里参与各种农耕种植活动。这不,四(4)班的同学们正跟着老师“拔萝卜”,孩子们一个个怏怏的,满脸不高兴,因为这块地见光少,萝卜叶子长得好大,可是地下一点点萝卜都没结,看看旁边其它班级的地里,一丛丛香菜已经在秋风中摇曳了。“这也是收获孩子们,平常我们在书本上学过植物生长的三大要素是阳光、空气和水,可是经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到阳光的重要性啊!”

此时,学校里老教师多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什么季节播什么种子,哪些需要深耕,哪些必须种,老教师们都知道。学校还聘请有经验的家长为农耕指导师,蒋梓月回家一说学校要招募农指导师,奶立马让妈妈赶紧帮她报名。“我奶奶可积极了,我经常看到她到学校来松土锄草浇水。”奶奶是农村人,文化程度低,以前还觉得自己懂得比奶奶多,现在才意识到生活处处有学问,奶奶肚子里的学问啊,可大着呢!

还有一园是与校园一墙之隔的师生课堂教学实践园地——乐园。学校向村里租用一小块田地,由家长农指导师、老师、五六年级学生一起参与和管理种植。耕乐园不在校园里,可一点也不妨碍同学们关心它。“我上学放学常会绕一下过去看看,我们同学的奶奶还经常拍照片发在我们班的群里,跟大家说什么菜长得差不多可以收了。现在他们这些老人家可有存在感了!”

学校依托一三园和联庆村李臣农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农耕劳动实践活动,孩子们夏天插秧、秋天割稻,惊蛰、立春节气时植树护绿,小满芒种节气里,忙着种植各种瓜果蔬菜;秋分白露节气前后,个个惦记着该摇桂花、做柿饼、黄豆了;秋冬之际,黄米香庆丰收,红薯萝卜挖起来。种种田园实践活动贯穿一年四季,经历种、夏长、秋收、冬藏全过程,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引导队员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发展综合能力。

有了在农场的收获,同学们还会在“呀!青菜”跨学科主题教学中,从生物、美术、语文等各个角度研究青菜,以作文、绘画等各种形式呈现自己对“青菜”的理解,最后再学着炒一盘青菜、烧一碗青菜汤,把一棵小小的青菜的所有教学价值全部“榨干”。蚕豆成熟了,大家兴高采烈地把蚕豆从豆上摘下来,把豆粒剥出来,再自己动手煮熟,这不明明就是鲁迅在《社戏》种描写的场景嘛!该收花生了,大家又嘿呦嘿呦地把花生拔出来,洗干净带回家,用空气炸锅烤一烤,或者来一锅五香花生米,和家人一起分享劳动的快乐。

说到这些,王瑶、瞿佳洁、蒋梓月三个小女生可就收不住了,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我妈妈对我在学校里参加劳动一百个同意再加上非常非常非常同意!”“元宵节包汤圆,端午节腌鸭蛋艾草花环,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还做了桂花糕呢!”“对对对,我们在学校做的月饼特别特别好吃,我本来不喜欢吃月饼的,可是我们自己做的真的好好吃啊!”

孩子们感受到的是好吃好玩,学校考虑的,则是契合农耕文化中应时、取、守则、和谐的核心理念,农耕课程是作为学校行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特色课程,将可教学的文本、可实践的基地、可开展的活动三者结合在一起。学校将现有国家课程体系中与农耕相关的内容有机地渗透,以综合实践和劳动的国家级课程为主导,搭载《吴文化》这一地方课程,同时开发了《滆稻花香》《农耕文化》等校本读本,为农耕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农耕文化》是根据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原则自主编写的校本读本,围绕“农耕”,将农业知识、农时农事、农耕风俗、农耕文学、农耕艺术五大内容组合起来,让学生初步系统地了解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

课间的寨桥小学,孩子们欢笑、奔跑、跳绳、踢毽子、收割、播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生活即教育”,主张“知行合一”,在这所乡村小学里,孩子们或许尚不能感知泥土的芬芳带给他们的收获,不能感知播种与收获带给他们的快乐,可是,当他们走出乡村,走入更大的天地,那大地的芬芳和在田地里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会变成他们成长中重要的滋养。(记者 喻洁 通讯员 刘银 庄明亚 朱艳红 严红叶 前黄镇寨桥片关工委)

编辑:喻洁

5

评论(3)



  • 顾进良

    系统地了解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

    12-03 07:03

  • 刘继武

    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12-02 19:42

  • 顾进良

    重新焕发生机

    12-02 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