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姜堰区俞垛镇祝庄村校外辅导站
辅导站名称(全称):泰州市姜堰区俞垛镇祝庄村校外辅导站
辅导员或学生姓名:×××
先进事迹介绍
1、活动概况:(简要介绍组织或参加“老少携手千站万人走访抗日老英雄”专题教育活动情况(辅导站不少于3次,辅导员不少于2次,学生不少于1次))
姜堰区俞垛镇优秀辅导站:
祝庄村校外教育辅导站:
1、村党支部、村委会明确专人、负责开展“走访抗日老英雄”活动,发动在站的152名中、小学生阅读“苏中抗日根据地联抗史编写组”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有关联抗资料,选读了俞垛镇相关的盛坚夫、王向明两位抗日老英雄的事迹文章,了解抗联,了解新四军联抗部队,增强了对抗日的激情和对日本侵略者残暴罪行的愤恨;对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增强了信心。制订活动方案中积极组织开展(读:书籍;听:故事;话:英雄;写:感想;)活动。
2、分4批走访健在的抗日老战士俞垛镇姜茅村1组复员军人许广照,了解他1944年5月参加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的战斗情况,尤其打日本鬼子的战斗故事;2次纪念牺牲的抗日英雄烈士墓;组织布置学生观看抗日影视。
3、组织学生参加阳光少年网的“我心目中的抗日老英雄”活动.
2、活动一:(具体介绍组织或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和经过等)
3、活动二:(具体介绍组织或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和经过等)
4、活动三:(具体介绍组织或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和经过等)
5、积极参加“我心目中的抗日老英雄”专题教育活动,上传到阳光少年网作品的题目(辅导站12件,辅导员6件,学生2件)
1)文章题目一
2)文章题目二
关于抗日的战斗故事
我心目中的“联抗英雄”—火烧五里庙:
1943年元旦,日伪对兴东泰地区“扫荡”的同时,对“联抗”地区进行“蚕食”和“伪化”。日伪军在海姜线上增设据点,以图切断“联抗”与南线的联系。当时,离海安5华里,有敌人一个据点。日伪军在这一带,扣压民船,封锁交通,奸淫掳掠,敲诈勒索,无恶不作。“联抗”与河南地区联系十分困难。那时,我“联抗”有个交通员,每次来往过河,都靠他偷偷把一只小木船背到河边,有时甚至扑到冰水里,破冰打冻,把我方人员或消息送出去,非常艰苦。而敌人在五里庙构筑了大量碉堡,工事,地形复杂,周围有河,四处又布设增援部队。群众反映,敌伪军每天晚上有撤走的迹象,我方派情报员侦察,弄清了敌人动向,一个营半夜悄悄撤走,有一个加强营天亮前赶到。
“联抗”根据这一情况,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是,时间相当紧迫,必须利用敌人前脚走,后脚尚未到达的这一段空隙时间,打它个措手不及。于是,当机立断,把训练的民兵集合起来,神速行动,每人携带稻草一捆,煤油若干,并编成爆破队、地雷队、阻击队等,明确分工,有的负责点火,有的在东、西路口阻击敌人,防止发生意外。同志们接受任务以后,高兴地做好准备,等到将近半夜12点时,敌人刚刚撤走,3000个民兵同仇敌忾,一鼓作气冲向预定的地点。
这天夜里,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得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带队的盛坚夫带领队伍冲进五里庙后,指挥大家分头行动。人们心情紧张,要抢时间,又快不起来,庙里有许多被敌人抢去的家具、门窗、木板要搬走,更有许多被敌人强奸的妇女和关押的同志,以及牛羊牲畜等,要全部撤离,这些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后来,庙里的老和尚因长年累月遭受敌人的蹂躏,耳闻目睹日伪军的残暴行径,他毫不犹豫支持烧庙,毅然带领我们的同志穿密室、过暗道,使我方顺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最后,大家分段点起火来,一霎时,一个个火堆,连接成一条冲天的火龙腾空而起,只见火光冲天,映红了半边天;火龙飞舞,漆黑的夜空金光灿烂,远处的敌人发现后,还以为是新四军的主力到了呢!怎么也没想到是我们民兵干的。
第二天,伪军加强营赶到,只见原先的碉堡、工事全成了烧焦的瓦砾,很是恼火。他们抓到老和尚,硬说他通的风,报的信,打他骂他,最后,老和尚一把拽住一个伪军官的衣领跳进河里,与敌人同归于尽。
烧掉了敌人的据点,不仅震慑了敌人,而且充分显示了民兵的威力。当地人民抗日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起来,我方的南北联络也较为通畅了。
俞垛镇祝庄村校外辅导站 六年级学生 梁佳敏整理
注:联抗:指联合抗日司令部
我心目中的“联抗”老战士—夜袭扬家垛:
趁我方南下围歼税警团之机,伪三十五师悄悄地进入我根据地,先头一个连在扬家垛村东大亩安下据点,作为进攻我根据地的桥头堡。我方决心吃掉这股敌人。杨家垛的东大庙,周围都是大河,易守难攻,我二连担任了主攻任务。根据地形特点,二连长颜冬枫组织部队一丝不苟地进行了训练,为做到行动悄悄无声,他们用布包住船篙,反复演练;为了发挥我军近战的特点,他们苦练了投弹、刺杀。
为了摸清敌情,排长昝文才化装成农民,混在民夫之中,进入敌据点,侦察了三天,掌握了敌人全部情况。
10月,一个大雨滂沱的黑夜,我二连分乘几只木船,悄悄来到敌据点周围。
在大庙西北角,有一个富裕人家的瓦房,与敌相距二十多米,一、二排顺着东边的大河划到瓦房下,三连迅速爬上瓦房。当敌哨兵发现时,几枚榴弹已经在敌堡中开了花。西北角一打响,三排和侦察排一起越过围墙,冲进大庙,许多敌人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就在被窝中当了俘虏,不到十五分钟,全歼守敌,俘敌100多人,缴机枪一挺,步枪近百支。
11月的一个雨夜,我一连又袭击了一个叫黄自星的日伪军据点。当战士们爬进敌围墙时,敌人还在唱小调。仅经过几分钟时间的战斗,歼敌一个中队(连),俘敌两个排共50多人,缴枪50支。捣毁敌修械所一座。我们的“联抗”战士真不简单。
我佩服他们智机、勇敢。
俞垛镇祝庄村校外辅导站 五年级学生 张建佳整理
我心目中的僧抗队
“僧抗队,和尚兵,一个个,如天兵,菩萨保佑打胜仗,神出鬼没是神兵。”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流传于姜堰水乡俞垛、叶甸一带赞美僧抗队的民谣。说起僧抗队,当时人们都知道他是年轻和尚组成的一支抗日队伍。他们头上留有戒疤,心中早已烙下抗日救国的印证;他们脱了袈裟穿短打,脱了僧鞋穿麻鞋;他们挎长枪插短枪,行军走路身轻如燕脚下生风;他们活跃在水网地区,一人一支桨,一班一条船,神出鬼没地穿梭大河小港中,忽东忽西打击敌人。他们曾奔袭数十里,出奇不意擒顽敌;他们多次化装深入敌区,摸掉岗哨拔了敌堡;他们轻舟入港打埋伏,智截日伪汽油艇;他们还配合主力作战,胜利实践阻击敌人的任务……他们终于成为一支令敌军闻风丧胆谈之色变的天兵神将!僧抗队队长钢军,法名法启,本是句容弥陀寺的年轻和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怀着一腔热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苏北的抗日来到兴化野里沟,开展抗日活动,号召僧民起来抗日;到仓场、东浒头,成立僧伉会,提出“报国护庙,自筹经费,建立武装,团结抗日”的口号。1943年5月召开60多人的僧尼大会,成立叶甸区僧抗会。从此,僧抗队不断发展壮大,名声越来越响,在短短的二年里,僧抗队为抗击日伪军作出了不少的贡献,叶甸、俞垛一带至今还流传不少的故事!
我佩服僧抗队!
(故事详见《水韵俞垛》一书中)
俞垛镇祝庄村校外辅导站 五年级学生 梁瑛整理
关于俞垛镇抗日英雄人物事迹(摘录)
《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王向明》 老爷爷王向明俞垛镇叶甸管王庄人,1939年11月由盛坚夫同志介绍入党的,那时17岁。接着,在庄上发展了几个党员;到1940年1月份,仓场庄上建立党支部;不久,组建为中共兴泰东边区工委,通常称为下河区委,区委书记盛坚夫,组织科长蔡坚,王向明任宣传科长。
1940年6月以前,区委的工作主要是:1、宣传抗日;2、为新四军募捐寒衣;3、发展组织,壮大力量,扩大党的外围力量。当时,下河区计有党员一百五十人。
1941年4月王向明担任泰州城区区委书记。有一次王向明到如西去汇报工作,穿的派力司大褂,戴了副墨镜,经黄桥,过了封锁线,刚跑了一段,后面追上来十几个穿便衣的和平军,王向明见势不妙,忙藏进麦地。他们把王向明身上的钱、大褂子、墨镜都搜去了,王向明说,我是做生意的。他们说,我知道你是做生意的,你滚吧!后来,我们一直快跑到了目的地。为了开展党的地下活动,更好地做掩护工作,决定秘密控制伪乡保政权,派党的人去当伪乡保长;还设法打进敌人部队当兵,当班长,了解敌情,监视敌人。1944年5月,分区主力部队首先打垮了税警团,接着打垮了顽敌丁作宾。9月份,下河地区全部解放,10月下河成立溱西办事处,把丁作宾的存草存粮搞来,还收缴了伪乡保长和地主的枪支。活动范围扩大到泰州北边的港口,部队发展到一百多人,1944年12月改为叶甸区,发展了联防队以及和尚钢军组织的僧抗大队,区队有了二百多人,打下花庄据点,又打下周庄和港口两个据点。一次抓了一个县长的儿子,他拿子弹来赎,又买了一些长短枪,联合抗日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势力。我真佩服老英雄王向明。(事迹来自《新四军联抗部队》一书)
俞垛镇祝庄村校外辅导站学生 梁晶
《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盛坚夫》 盛坚夫老爷爷俞垛镇叶甸浒头人,已故。盛坚夫同志是海曲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是海曲北家喻户晓的“名人”。人人都知道海曲北有个“民运科”。他在民运科任科长,既搞民运,又搞减租减息,又搞民兵武装斗争。
从开展“三冬”(冬学、冬防、冬赈)运动起步,组织农民会、妇女会、儿童团、打更组、巡逻队,1942年夏秋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941年,很快组织起一支30多人的于王、吉陈乡自卫队、保卫二五减租,保秋收、反抢粮、保卫家乡、保家抗日,各乡陆续成立了民兵大队,有的还成立民兵基干队。
民兵组织起来,敢斗敢战。1943年初春,乡民兵大队长兼基干队长于夜间去日伪据点附近埋地雷,在海北第一个打响地雷战。接着,民兵联合行动、夜间偷袭,大烧五里庙日伪据点,楼光义庄大院建筑。一时间,人声鼎沸,大光冲天,咸摄日伪。盛坚夫同志亲自策划,亲自发动,亲自组织,亲自指挥。盛坚夫同志高度近视超千度,黑夜行动如同盲人走路,很不方便,但他还是同民兵一道在寒夜中跌跌撞撞地奋勇前进。
盛坚夫同志在曲北斗争历程中留下的足迹永远不会磨天,他是我心目中的老英雄。
俞垛镇祝庄村校外辅导站五年级学生 梁瑛
《我心目中的抗日老英雄孙友琴》 老英雄孙友琴俞垛镇叶甸管王庄人。1940年-1941年,管王庄、野俞垛先后成立了三个党支部,1939年组织“青抗队”,又叫“愁”字队,臂章上有一个“愁”字,是为国担忧的意思。“愁”字队的负责人是盛坚夫。开始没有枪,有一点活动经费,支部活动:一是宣传群众,抗日救亡,团结起来打日本鬼子;二是反对苛捐杂税,保护群众利益。党支部通过弟兄会,造舆论,保护佃农和贫农的利益。1941年3、4月份,国民党县长邱立麒过四十岁搞祝寿,借机吸人民血汗,老爷爷孙友琴出了一副对联骂邱立麒县长,上联:“邱县长拜寿,金也要,银也要,钞票也要,就是没有;”下联是:“老百姓遭殃,麦未熟,稻未熟,高粱未熟,无法送情。”他们写标语,把对联和反对他的信扔进邱的院子里,又扔出六颗手榴弹。这一夜,搞得邱的人(敌人)乱七八糟,到处打枪,四面扫射机枪。只好宣布戒严,停止拜寿,马戏团也不演了,邱立麒想敲竹杠没有敲得成。三是反抽壮丁,反对肉刑拷打壮丁,动员老百姓坚持打鬼子。孙友琴是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
俞垛镇祝庄村校外辅导站四年级学生 施高峰
《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许广照》 许广照老爷爷俞垛镇姜茅村一组人。1944年5月参军,1945年5月入党,曾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1955年复员回乡,是现健在的抗日老兵。现年90岁。他在抗日斗争中不怕死、不怕苦,我要永远学习他。
俞垛镇祝庄村校外辅导站三年级学生 唐坚
《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倪如国》 倪如国老爷爷俞垛镇仓场村人,1929年6月出生,1944年9月入伍,伤残军人、离休,是现健在的抗日老兵,现年87岁。战斗中他不怕牺牲,顽强杀敌,中弹后,右侧外伤凹陷,锁骨中断骨折有畸形,他仍坚持上前线打鬼子,不当逃兵,我永远记住他,学习他。
俞垛镇祝庄村校外辅导站三年级学生 严鹏飞
6、活动照片3—5张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