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下笨功夫,终圆国学梦
无锡市惠山区洛社新开河实验学校
初一5班 峗嘉 小记者证号:J232854
初一5班 邹蓄嘉 小记者证号:J232856
指导老师:虞朝晖
冯其庸先生在“红学”诗词、文物考古、西域文化、书画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著成就。很多人以为,冯先生的学术成就来源于他广博的知识,而他自己,却谦虚地说:“我下的都是笨功夫。”
何谓“笨功夫”?“笨功夫”真有那么神奇吗?带着这些疑问,前不久,新开河实验学校的小记者们来到了“冯其庸学术馆”。
在“冯其庸学术馆”里,小记者们看到了一张极其珍贵的照片,那是冯先生在书房中工作的情景:满头华发却精神矍铄的冯先生正在鉴定文物。他的眼前摊放着一本大大的画册,神情是那么地专注。书桌上触手可及的地方,有序摆放着成套的线装书、作品集、书画册,还有砚台、各式毛笔、调水盘、篆章、印泥等。冯先生的身后,是硕大的书柜,满满的,占据了一面墙。据说,他的藏书超过4万册。也许是为了方便研究,书柜的每层外侧还摆放着不少文物:彩绘瓦罐、秦汉瓦当、北朝佛像、汉画像石拓片……在冯先生座位的左边,放着几把手杖,这是老先生老当益壮的象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他长年身体力行的生活方式。他不仅是一位书房里的学问家,还是一位户外的探索者。为了探索神奇的西部文化,冯先生以古稀之年实现了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壮举,终在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找到了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留下了阳关、玉门关、敦煌、楼兰等地的大量珍贵照片。
讲解员把小记者们带到了“披芜撷菁探本源”。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冯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用大半年时间亲手抄录的一部《庚辰本石头记》。据说,抄完了这部《石头记》,他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展厅中的“出版定本《红楼梦》”更是引起小记者们极大的兴趣:原来《红楼梦》最初并没有定稿,只有十几种不同的抄本。为了确认《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先生耐心地将各个抄本中的黑字正文、红字批注与《庚辰本石头记》进行逐字逐句地比对,最终发现,“庚辰本”是乾隆年间抄本中最完整的文本,《红楼梦》定本完全可以依据“庚辰本”进行校订。这一研究结论,赢得了海内外红学家的高度认可。先生的“笨功夫”没有白费,他不计成败,一头扎进十几种抄本中,如愿解开了困扰红学界几十年的一大难题。
冯先生的治学方法,讲究“勤奋读书”与“调查实践”相结合。他强调,做学问,第一是“无证不信”,第二是“孤证不立”。无疑,这样的治学目标,对“笨功夫”“苦功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冯先生的研究与探索,恰似平静涟漪下的激流,不时在学术界掀起巨浪。展厅中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明明白白地告诉小记者们,为了确认曹雪芹的身世、经历以及创作情况,冯先生多方搜集相关的信息。为印证信息的准确性,他广泛阅读《清史稿》、县志、宗谱等文献资料,甚至不辞辛劳,远赴信息来源地,拜访相关人员,核对碑文、宗谱,再经过甄别筛选,得出符合逻辑的正确结论,据此撰写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曹雪芹家世新考》。
一句“我下的都是笨功夫”,概括了冯其庸先生一生的学术历程,并用自己的身体力行验证了“笨功夫=真功夫”!经年累月地做足“笨功夫”,挚爱国学的贫家孩子,终成著作等身的大师。
“乐下笨功夫”也照亮了小记者们前行的道路。
编辑 骆宁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