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法治园地 文章详情

苏州市:让网络“小原住民”安全上网

发布时间:2023-11-07 浏览:2942 来源:江苏少年网
分享

 苏州市检察机关综合运用“四大检察”职能,依法能动履职,为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筑牢防线,让网络“小原住民”安全上网。他们的创新做法“惩防并举源头治理,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大格局”值得学习。

少年沉迷网络不可自拔竟放火烧家、女孩害怕隐私照片暴露被迫与“大灰狼”线下见面、在校生难以分辨虚实信息误成诈骗团伙“帮凶”……这些未成年人被网络侵害的事实,来自苏州市检察机关办理的真实案件。

数字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打开认知地图、丰富知识库存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网络不良信息侵蚀、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诈骗多样化等问题,已严重威胁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办理一个案子,保护一批孩子;保护一个孩子,预防一片领域。近年来,苏州市检察机关突出放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融合履职聚合力,切实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努力防范化解风险,促推其他保护力量共同净化网络空间,合力构筑安全“绿盾”。

加强自护,练就识别网络乱象的火眼金睛

 “我在打游戏时认识了一个富豪网友,他说有个赚钱的好机会。”今年1月,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案件,涉案38人偷渡至缅北参与电信网络诈骗。在这些涉案人员中,17岁的高中生小王引起了检察官的注意。

本该在学校念书的小王为何想要偷渡到缅甸呢?原来,小王在玩游戏时,结识了玩家彭哥。彭哥表示,只需“在游戏房里帮人上分”就能轻松实现月薪过万元。不仅如此,彭哥还希望小王介绍朋友、同乡一起参与。在彭哥的鼓动下,小王和另外两名朋友结伴偷渡至缅北,没想到误入电信诈骗团伙。

近年来,随着网络空间乱象层出不穷,未成年人网上“冲浪”险象丛生。作为互联网“小原住民”,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被网络全方位包围。然而,由于未成年人心智还不够成熟、缺乏必要的网络防护知识等,部分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法分子及不良信息的侵害。

相城区检察院检察官曹黎指出:“除了通过游戏诱骗未成年人,部分不法分子还通过短视频等平台,向国内青少年传播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武装暴力等不良信息。”因此,全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势在必行。

对此,苏州市检察机关从源头预防上花心思、出实招。依托“法治副校长”等工作机制,苏州市两级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普法教育百余场,覆盖全市中小学、职业学校。

“骗子手段千千万,归根结底向钱看。”这句节奏轻快、朗朗上口的话出自苏州市检察机关制作的《未成年人安全用网指南》系列短视频。该短视频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在央视频与《今日说法》联合开展的2022年度“法律融媒体好作品展播活动”中获评“2022年度影响力法律融媒体好作品”。在苏州市检察机关,像这样的普法融媒体作品还有很多。据统计,苏州市两级检察机关先后精心制作沉浸式、趣味化普法短视频、法治动漫课、法治微电影等50余部。

以感受提升认知,用实践加深理解是近年来苏州市检察机关创新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宣传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毗邻美丽太湖的青少年绿色观护实践基地,苏州市虎丘区检察院组织的绿色上网、文明上网、网络助农等教育实践活动接续展开。在昆山市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昆山市检察院联合该市教育局合作开设法治教育馆,开展观摩、模拟法庭等多样化活动,不断扩大青少年“安全用网”教育辐射面。

惩防并举,让隐形的伤害无处可藏

在严格的“限游令”“青少年模式”等管控措施下,很多网络平台都设置了“层层关卡”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但仍有不法分子抓住未成年人想畅玩网络游戏的心理进行牟利。刘某就是其中一个。

家住虎丘区的一名家长发现儿子无心学习、沉迷游戏,查看孩子手机后才发现,孩子频繁租用网络游戏账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竟花费2000余元。

公安机关将此案移送检察机关后,经调查订单信息、支付记录、聊天记录等,检察机关引导公安机关挖出了一条出租游戏账号“产业链”。

刘某利用部分游戏平台实名认证系统的漏洞,批量购买、出租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码和人脸动态视频的整套个人信息,并经过“特殊运作”解锁部分平台的人脸识别认证,再通过信息更替、换绑等实现对多个现有游戏账号的掌控。因刘某购买的都是还有一两天就成年的个人信息,未成年人租用后很快就能摆脱防沉迷系统规制。此外,刘某还提供远程解除“人脸识别”弹窗验证、人脸“修图”等操作。靠着出租账号和提供“技术服务”,刘某拥有了不少未成年“客户”。

虎丘区检察院审查认为,刘某的行为已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同时,刘某侵犯了不特定多数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财产权,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损。

“你看现在人脸识别很规范,页面上还醒目设置了实名认证和未成年人使用提醒。”虎丘区检察院检察官曹聪介绍道。在依法追究刘某刑事责任、要求刘某履行相关公益赔偿责任的同时,检察机关给相关网络游戏平台、手机制造商及网络游戏账号租赁平台制发了检察建议或法律风险提示函,让办案效果真正为平台企业“打补丁”“敲警钟”。

“以前对相关政策理解落实不到位,多亏了检察官及时提醒,帮助我们堵塞了漏洞。”某公司负责人表示。

企业责任、行业监督、场所管理……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火墙”是个系统工程。苏州市两级检察机关联合公安、网信等职能部门成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联盟,推动开展行业走访、摸排、整治等活动50余次;强化综合履职,先后提起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件,向网络平台、运营公司及行业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或提示函10次。

追根溯源,用爱和温暖唤回每一个孩子

他用一团火点燃了自家书房,也试图用这团火点燃长久紧张的亲子关系。家住昆山市的中学生小丁因病休学,其间与母亲因使用手机问题发生争执。

为了能让小丁戒掉网瘾,母亲一气之下摔门而出,多日不归,留小丁一人独自在家。小丁情绪愈发崩溃,用酒精引火点燃书房,造成自家直接经济损失2000余元。在被问到放火原因时,小丁激动地说:“我和妈妈吵了架,她就不要我了。”

承办检察官了解到,小丁的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对孩子的关心少之又少。正是这样的“放任式”家庭教育,让小丁沉溺在网络游戏世界里,消磨宝贵的青春。面对孩子的问题,母亲却以为可以简单地用“冷暴力”将孩子威慑住。

检察官第一时间邀请专家对小丁作了心理评估,并与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协同制定了“一对一”帮教矫治计划。2022年11月,昆山市检察院依法对小丁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经过量身定制的帮教和亲子关系指导后,现在,小丁的父母重新担起责任,亲子关系得到了良好修复,小丁也不再沉迷于网络世界。

孩子出现网瘾,有些家长往往只看到事情发生后的“烂摊子”,处理时也仅是简单地宣泄情绪和指责。而青春期的成长“烦恼”、父母的“缺席式”养育等,容易让未成年人滋生认知偏差、过激性强、易受暗示等情感心理问题,而网络、游戏便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难所”。

心病还需心药医。苏州市检察机关一直致力于挖掘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用更专业的方案、更温暖的陪伴修复每一段脆弱敏感的亲子关系,用线下的“正能量”驱散线上的“不良诱惑”。

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未检干警均自学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考核,该院先后举办“家长支持性成长团体”系列培训11期,服务198人次,帮助解决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238次。

针对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同家庭未成年人涉网情况,苏州市检察机关推出“V未来”未检品牌,打造“V未来”专业化办案团队。办案团队通过对监护人单独教育和推动监护人、子女双向交流相结合,心理干预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等,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效果。(文中涉案人物均为化名)                                                (苏州市关工委  杜民根)

编辑 岳国辉


5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