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向阳开 信心如炬向未来
在南通市通州区亭西小学,小记者们用稚笔、用双脚、用真心,谱写着一曲关于信心与希望的生命之歌。一支由乡村儿童组成的“后备军”,从略带羞赧到沉着大方,从畏葸不前到一往无前,他们以《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站为园地,在芬芳的泥土中生根发芽,在新时代的东风里拔节生长。
扎根田园,蓬勃而出的信心
2023年3月16日,南通市通州区亭西小学的社团建设再获新突破,在各级关工委的关心下,《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站成功揭牌。“乡村学校建小记者站,恐怕有点不切实际?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建站之初,有人疑虑重重。李丹校长却坚信:“乡村的孩子,既要擦亮双眸,更要开阔视野,小记者站是乡村学子综合学习的好阵地。”

《关心下一代周报》亭西小学小记者站成立
“先打好扎实基础再说!”辅导老师黄建华带着孩子们从读报纸、听广播起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孩子们勤读优秀稿件,寻找校园新闻的切入点。胡煜葶第一次提问时,紧张得满脸通红;姚梓辰拟个采访提纲都困难重重。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耐心鼓励:“乡村儿童的笔触最真实,这就是我们的独特魅力!”
转机出现在一次跨学科主题活动中。适逢桃花节,小记者们用镜头记录桃林里的欢笑声,用文字描写桃林下的七彩花。当张焱淏的《桃花园里学“疏花”》登上《关心下一代周报》时,全校沸腾了。那天是4月28日,建站仅一个多月。“原来乡村的平常事也能写成好新闻!”轻嗅着油墨的芳香,欣赏着自己的文字变成报纸上的白纸黑字,孩子们的双眸闪动着欣喜的光芒。小记者首发作品,就像一支破土而出的笋芽,让所有人充满了希冀。

桃花节采访
风雨淬炼,茁壮成长的希望
真正的考验接踵而至。2023年秋,小记者站发动“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孩子们身穿红马甲,顶着烈日来到现场,小手磨出了水泡,手臂映出了血迹,却没有一句怨言。然而,活动后交上来的通讯稿却千篇一律:“今天阳光高照”“大家汗如雨滴”。指导老师带着孩子们重回现场,分析照片,回放视频。“新闻不是流水账,要写出灵动的人物和鲜活的场景!”

实境采写
这一堂实境采写课,让胡煜葶豁然开朗。她在《守护土地的战争》中写道:“那些看似耀眼的黄花,根系扎得那么深,根尖伸得那么远,它们竟然能绞杀成片的农作物。灭除入侵有害生物,也是小记者应尽的担当。”从自然观察到生态警示,孩子们的作品有了深刻的主题。
更大的挑战来自对“故事爷爷”陆子森的专访。面对共和国同龄人,小记者们茫然无措,谨小慎微。《关心下一代周报》记者喻洁现场指导,组织头脑风暴活动,引导他们开拓思路:“关心陆爷爷童年的梦想”“关注他从校长到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员的经历”。在记者的激励下,小记者积极性越发高涨。当七十多岁的老校长展开发黄的照片时,小记者的心田泛起了波澜。应佩佩在采访手记里记录:“我们既佩服陆爷爷执著的求学精神,又敬佩他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的热忱情怀,更为他讲的一个个精彩故事所折服,真是故事爷爷故事多!”经过一周的交流、书写与斟酌,长达千字的报道在国庆期间登上江苏少年网头条,小记者们终于写出了“网络上查不到的真实故事”,深切体会到“用文字传递信心与力量”的使命感。

寻访共和国同龄人陆子森
薪火传承,日益增长的力量
2024年4月16日,是小记者永远铭记的日子。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回到母校。“亲爱的顾奶奶,我是《关心下一代周报》的一名小记者!上个星期,我刚刚报道了学校第六届桃花节的活动……我们小记者用文字记录生活、宣传家乡,感觉特别自豪!”四年级小记者张李梅同学向顾秀莲奶奶汇报参加《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活动的收获。
顾秀莲主任握着小记者的手说:“你们写的每个字,都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和孩子们合影时,她亲切寄语小记者们:“要关心时事,积极宣传典型的身边事、身边人,以‘童言童语’的方式讲给身边的同学们听,将来讲好家乡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与小记者合影
这份嘱托点燃了更多热望。六年级小记者主动发起“课间一刻钟”采访计划,关注同龄人的兴趣与特长;五年级的任徐徐追踪报道“识百草”活动,从钟锡芹奶奶端午香草的故事里领悟中华传统的要义。孩子们的文字不再局限于校园,他们与村支书对话,向非遗传承人致敬,在张謇故居参加状元文化论坛。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间小记者站师生共发表文章一百余篇,更令人欣喜的是,8名小记者在全区征文比赛中获奖,在全省小记者站相关评比中,连获3个一等奖。“寻访典型模范让我学会做人,新闻写作增强了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省标兵小记者姚梓辰的获奖感言,代表了每一位小记者的心声。

寻访水美乡村
亭西小学的小记者们用行动证明:信心的力量不在于平台的高低,也不在于起步的早晚,而在于向阳生长的姿态。当乡村儿童举起相机、奋笔疾书的那一刻,他们不仅在描绘生活,更在描绘属于金色少年的未来。这,正是对“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最好诠释。(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 骆宁宁
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