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之光”高擎起,“雪枫少年”传遗志
“大手拉小手 回望烽火路”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融媒体新闻行动开栏的话:大手拉小手,回望烽火路。弹指八十年,阔步新征途。今年是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天起,《关心下一代周报》、江苏 少年网同步启动“大手拉小手 回望烽火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融媒 体新闻行动。大记者、小记者将牵手“五老”,一同走进江苏重要的抗战纪念场 馆,在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中,引导新时代少年儿童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感受家乡发展变迁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珍惜幸福生活,坚定使命担当。

4月2日上午,泗洪县雪枫墓园里松柏长青,彭雪枫将军墓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格外庄严肃穆。关心下一代周报社“大手拉小手 回望烽火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融媒体新闻行动从这里启动。泗洪县关工委五老代表和泗洪县雪枫学校的师生们列队整齐,肃立在“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淮北解放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前,缅怀彭雪枫将军,缅怀每一位革命先烈。
雪枫墓园忆英魂

春风拂面,少先队员们手持白菊,凝视纪念塔,目光坚毅。六(2)班孟星孜轻轻地将白菊放在塔基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清明祭扫活动,就像一次次精神的洗礼,让孟星孜越发懂得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彭雪枫将军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1944年9月11日在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时不幸牺牲,年仅37岁,他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2009年9月,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彭雪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彭雪枫纪念馆,一幅幅老照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同学们仿佛听到了从烽火硝烟中传来的阵阵号角。“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上马可杀敌,下马笔如椽。”义务讲解员陈亚爷爷告诉同学们,这是彭雪枫将军的真实写照。为什么彭将军这么厉害?纪念馆里一则“古庙夜读”的故事解开了四(2)班史良瑞和同学们的疑惑。1941年,彭雪枫率领第四师转战淮北,尽管环境艰苦,他依然坚持学习、写作,在一座小庙中搭起书桌,埋头钻研战术、修改演讲稿……
跟随着陈爷爷,六(2)班孟星孜和同学们来到一台老式油印机前,一位战士站在旁边认真审看报纸,泛黄的纸张上“拂晓报”三个字格外惹人注目。陈爷爷告诉大家,1938年,彭雪枫创办了《拂晓报》,他常亲自审稿、校阅。“彭将军为什么要创办《拂晓报》?”孟星孜忍不住发问。陈爷爷告诉她:“《拂晓报》、拂晓剧团、骑兵团是彭师长的‘三宝’!《拂晓报》持续报道抗日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揭露日军残暴的罪行,是鼓舞军民斗志的拂晓之光。”
在纪念馆内的每一处角落,同学们都能看到彭雪枫当年学习、战斗、生活的珍贵画面:幼年时伏案练习毛笔字的泛黄字帖,青年时期在《新青年》杂志上写下的批注笔记……陈爷爷的讲述让四(1)班姚子陈听得心潮澎 湃,“以后我也想成为一名军人,像彭将军那样文武双全,守护祖国的大好河山。”
雪枫精神润校园

作为以将军名字命名的学校,泗洪县雪枫学校除了每年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前往雪枫墓园缅怀彭将军,更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雪枫精神扎根校园,印刻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学校组建彭雪枫事迹讲解团,团员们在课余时间为同学们讲述将军故事;每年清明前后,组织学生徒步3公里赴大王庄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定期开展红色故事比赛……“这也与周报社回望烽火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旨不谋而合。”学校单超校长介绍道。
所有活动中,六(1)班鲍译涵印象最深的是徒步前往大王庄研学。“老师在路上和我们讲述彭雪枫将军率领部队艰苦转战的过往。虽然大家都很累,但听着彭将军的故事,没有一个人放弃。和当年的艰难困苦相比,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在大王庄,鲍译涵看到了那口见证着彭雪枫与当地群众深厚情谊的“新四井”。1943年春天,彭雪枫见村民取水困难,便带领战士帮助挖井,解决了饮水问题。如今,村民早已用上自来水,但依然精心保护这口井,因为它承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一直将百姓 的冷暖系在心头!作为新时代少先队员,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更要传承这份精神,用行动关爱他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
在参加学校的红色故事比赛中,孟星孜向大家介绍了“雪枫堤”的由来。1943年8月28日夜间,大雨倾盆,洪水冲破了大柳巷的围堤,万余居民命悬一线。彭雪枫得知后,立刻带领干部和战士奔赴现场,与群众并肩作战,成功堵住了决口。
随后,军民奋战28昼夜,筑起了新的围堤,后被命名为“雪枫堤”。孟星孜在备赛时,反复揣摩每个细节,彭雪枫将军心系百姓安危、不顾个人生死的形象在她心中愈发高大。“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军民鱼水情’。”比赛中,孟星孜声情并茂的演讲赢得了阵阵掌声,并获得一等奖,她用行动证明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雪枫遗志代代传

一座丰碑,永存青史;一个榜样,引领未来。彭雪枫将军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泗洪少年,他们用一言一行,传承着英雄的红色基因。从《拂晓报》创办到彭将军的战马“火车头”名字的由来,从彭将军古庙夜读的故事到雪枫堤的建成……65岁的陈亚绘声绘色地为同学们讲述着彭雪枫将军的戎马一生。在他的讲述中,彭将军的形象在同学们心中越发立体起来。陈亚听着彭雪枫的故事长大,从儿时起,他就为生长在泗洪这片红色土地而感到自豪,也立志将彭雪枫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从1981年至今,他已经连续在雪枫墓园义务讲解40余载,累计讲解超过4000场,“我一边讲解,一边不断学习和收集彭将军 的英雄事迹,每当看到参观者被彭将军的事迹打动,我就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陈亚说。
“虽然彭将军没有等到抗战胜利,但他若是知道我们现在 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定会含笑九泉!”泗洪县半城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仁高介绍,泗洪位于洪泽湖边,过去许多渔民靠着一条破船一张网,过着靠天收的日子,生活很是艰苦。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鼓励渔民上岸,带领农民致富,依靠地缘优势,打造水上乡镇,带领村民养殖螃蟹、鲥鱼;利用黑土地种植黄桃,发展桃下经济。谈起这些年泗洪的变化,张主任笑着说:“我们这儿产的黄桃,个大、 汁多,香甜可口,全镇20个村,家家户户依靠黄桃种植,走上致富路,现在村村通公路,渔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和其他渔民家一样,五(2)班李蕊的家两年前从洪泽湖的渔船上搬到了镇上的楼房里,“上厕所、上学、购物都方便多啦!”螃蟹收获的季节,李蕊会在周末、节假日帮爸爸妈妈分拣螃蟹、给螃蟹称重、分装……“现在的好日子,是彭将军和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雪枫少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雪枫精神传承下去,将来帮助家乡人民过上更幸福的日子!”
青山有幸埋忠骨。墓园不远处,桃花盛开,一年一度的桃花节上,人们赏桃花、品桃花酿,脸上洋溢着笑容。当年战火纷飞的岁月早已一去不复返,人们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用幸福美满的生活完成彭将军未完成的心愿,慰藉着他的在天之灵。(图文: 苗苗 周琳;视频: 李凤琴)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