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长存”抗日山 “英灵千秋”映童心
“大手拉小手 回望烽火路”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融媒体新闻行动4月12日上午9时,寒雨初歇,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的373级台阶上已缀满跳动的“红领巾”。《关心下一代周报》、江苏少年网共同开展的“大手拉小手 回望烽火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融媒体新闻行动的第二站来到了这个全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园,数十名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小学的《周报》小记者顶着料峭的寒风,祭奠苏鲁交界处安葬着的3576名抗日英烈。
铁血丹心照碧海

苍松翠柏无言,同学们肃立在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前,这座高8.4米、直径10米的巨大烈士冢埋葬着16位在此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冢前的三联碑上,陈毅元帅手书“浩气长存”和陈士渠上将手书的“英灵千秋”闪着金光。随着赣榆区思政教育报告团团长王淙的讲述,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82年前那场惊心动魄海战发生时的黄海之上。
1943年3月17日凌晨,51名北上延安的新四军将士,在乘船途经赣榆县小沙东黄海海面时,被日军巡逻艇发现。一场遭遇战随即打响。新四军将士用短枪和手榴弹打退日军的进攻,最终突出重围,16名新四军将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抗日山纪念馆中的一座塑像向同学们展现了小沙东海战中惨烈的战斗场景:狭小的木船甲板上,指挥员手持短枪振臂高呼,年轻无畏的战士将手榴弹奋力砸向敌船,女兵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五(1)班王诺伊感受到了雕塑所展现出的惊心动魄,她说:“看到新四军将士们毫不畏惧地用木船抗击日本鬼子的钢壳艇,我想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吧!”
王淙介绍说,牺牲的烈士中共有六名新四军团以上干部,其中两位还是经历过长征、身经百战的勇将,因此小沙东海战被认为是新四军抗战中一次极为惨烈的战斗。五(3)班王宝栋问王淙:“王爷爷,您说牺牲的烈士中还有新四军的小战士,他有多大?”王淙回答:“最小的烈士只有十六七岁。”“才十六七岁啊!”王宝栋端详着雕塑中年轻战士的脸,默默地敬了个队礼。
抗日烽火遍滨海

展厅里,陈列柜中的一张老报纸引起六(2)班朱海璐和郑金媛的注意,两个女生把头顶在陈列柜的玻璃上,一字一句地朗读上面的内容,报纸讲述了一次八路军痛击日寇的战斗故事。
展厅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史料,痛击刘黑七、消灭黄泥头、奇袭青口城、血洒旦头村……这些当年的“新闻”,还有许多文物原件、地图和老照片,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当年赣榆所属的滨海地区处处抗日烽火、英雄辈出的壮烈景象,看得同学们激动又骄傲。
其中青口十八勇士的故事早已为抗日山小学《周报》小记者们所熟知,但站在描绘着勇士们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油画前,五(3)班钟毅还是感觉到热血沸腾。青口战役中担任掩护任务的这十八位战士,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视死如归,血战不退,打死打伤日伪军50多人。十八位勇士中有八位当场壮烈牺牲,一排排长赵本源身负重伤,他拼尽最后一口气,紧握拳头高喊:“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他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二班副班长腿被打断,为了不拖累战友,同样拔枪自戕。另外八位勇士伤重被俘。残暴的敌人把他们捆在了柱子上,放狼狗撕咬,勇士们血流满地,却没有一个呻吟。钟毅哽咽道:“他们明明可以撤退,却选择了牺牲自己,如此壮烈和决绝!”
展厅尽头,钟毅看到,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一面鲜艳的“青口十八勇士”荣誉战旗被高高擎起,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庄严检阅。钟毅骄傲地说:“这是我们赣榆的骄傲,英雄的事迹永远都会记在我们心里。”
英烈精神永传承

“大家知道为什么这座山叫‘抗日山’吗?”在纪念馆入口处,王淙指着一张老照片揭晓答案:这是中国唯一一座由抗日军民在战争期间亲手建造的烈士陵园,照片是1942 年陵园初建完成时的军民合影。1941年至1944年,在抗日烽火中,广大军民先后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建塔树碑,抗日山因此得名,山上的烈士陵园也被称为抗日山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为抗战而死难的烈士兴建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安葬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烈士最多的陵园。
沿石阶而上,同学们看到一座由灰色花岗岩砌成的六角亭式的建筑,这是八路军著名抗日将领符竹庭之墓。这位时年29岁的红军将领,生前亲手设计了抗日山陵园蓝图。在纪念塔落成典礼上,他说:“假如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同志们记住,也要将我安葬在这里!”第二年,他就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人们含泪将他安葬于此,并用30余公斤子弹壳熔铸了将军铜像,镶嵌于墓的正面,让将军能永远注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在山的顶峰,高达14米的抗日烈士纪念塔巍然屹立,塔座的花岗岩上镌刻着3576位抗日英雄的名字,塔顶一位小战士左手握钢枪,右手执红旗,虽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昂然挺立,俯视着苏北大地。“我们学校在抗日山脚下,同样以‘抗日’命名。老师常带我们步行到这里,在行走中感受英烈当年的艰辛历程,这被称作‘微长征’。”六(1)班郑雨晴说:“在校园里,我能隐约看到山顶的战士雕像和那面飘动的红旗,他好像在一直注视着我们成长。”
站在陵园制高点,小记者们极目远眺:农田在春日里焕发盎然生机,G228国道如巨龙蜿蜒,新能源风电矩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还有那复兴号高铁飞驰南北……郑金媛兴奋地高喊:“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要好好学习,将革命精神传递下去!”(本报记者 李彤、 骆宁宁 通讯员 陈运芳、郑笃宝)
编辑 骆宁宁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