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成果展示 文章详情

关注小学生“微社交”校外辅导活动方案

发布时间:2018-11-30 浏览:4607
分享

关注小学生“微社交”校外辅导活动方案

如皋市东陈镇杨庄社区校外辅导站 薛亚明


【关键词】校外辅导;交流平台;微信

【辅导员简介】薛亚明,如皋市东陈镇丁北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

一、活动背景

社会层面:当用户规模超过6亿的微信成为覆盖面最广的社交媒体时,人们仍然会对“北京九成高年级小学生正在使用微信”的消息感到惊讶。是的,如今人际交流进入“微信时代”,几乎人人都有微信,包括了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生。

家长层面:最能感知互联网影响的是家长,因为他们发现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很容易静下来,而让他们迅速安分的正是手中的智能手机,当今社会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聊天通讯软件就是微信。

小学生层面:连小学生也不例外,不少孩子也注册了微信,和同学之间建立了微信群,以便共同完成作业和交流各方面的信息。

随着微信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信息的传递,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微信交流显得日益频繁,但在这三角链之外,小学生与小学生之间的微社交也日渐正常。为此,有家长开始担心,让孩子过早地接触微信,进行“微社交”是不是会影响到学习,不少家长为此而陷入了“两难”处境。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知晓“微信是把双刃剑”,明白健康、合理地使用微信平台进行交流的积极作用,以及沉迷依赖于“微信”的危害,理解开展小学生“微社交”主题活动课教育的目的。

情感目标:能正确、正向地认识和利用微信进行微社交,以及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流通。能自主地对今后再将会出现的新的信息化手段,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

行为目标:愿意自我觉察自己的是否存在不良的微社交行为,乐于发现一些不良习惯,能增强自控能力,合理使用微信工具,不过分地依赖微信进行聊天和沉迷于刷朋友圈。正向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丰富自身积累,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迎合、乃至引领信息化时代的人。

三、活动思路

本次活动是针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里面的留守儿童,让这些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和反思,引导他们通晓自己使用微信的合理性、健康性,明白健康、合理地使用微信平台进行交流的积极作用,以及沉迷、依赖于“微信”的危害。

首先通过调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微信知多少?其次通过大讨论环节,具体探讨我们该不该使用微信进行微社交?再通过网上报道的一些实例,在交流中感知:使用微信进行微社交的利与弊。然后进一步升华: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微社交。最后由辅导老师总结:做迎合、乃至引领信息化时代的小潮人。

四、活动准备

1.硬件准备:

教室准备:如皋市东陈镇杨庄社区办公楼三楼党建活动室

物品准备:课堂教学多媒体设备一套,教师手机能连接到投影机的硬、软件支持。

2.软件准备:

教师准备:拟定辅导活动调查相关问题,制作活动PPT。

学生准备:活动过程中“小品”的排练。

五、活动流程

1. 签到点名仪式。 

打印活动前准备的签到表,选出一个类似于班级“班长”的角色,组织参与活动的学生签到点名。

临时班长:全体立正!“报告辅导员老师,本次活动参与学生XX人,《网住“三角链”之外的生生之“微”》关注小学生微社交主题活动已准备完毕,请您参加并给予指导。”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很高兴参加你们的活动,并预祝这次辅导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辅导员敬礼,中队长还礼。

中队长:稍息,立正! 

2. 宣布主题辅导活动开始。

临时班长:面向全体参与活动的学生宣布“关注小学生“微社交”校外辅导活动现在开始!”辅导员、参与学生鼓掌!

3. 临时班长讲话。(说明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 宣布活动开始,进行活动。

环节一:调查:微信知多少?

(一)微信常识小调查

(1)主持人甲:近来,新兴的现代化的较为方便的通讯方式都有些什么?同学们之间最常用的联系方式是什么?

(2)微信图标展示,导入本次活动课主题《当代小学生“微社交”》。

(3)主持人乙:在小组里说一说:你自己的微信号,你所加入的微信群,你翻看过爸爸、妈妈的微信吗?你经常联系的对象是哪些人?……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估算出学生的微信使用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活动课主题,为后面讨论、感知和升华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有充分的数据和材料与他人交流并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的话题。】

(二)课堂小调查

主持人甲:你每天都在哪些时间段打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可多选)

A. 每天早晨上学前 B. 每天放学后立即上网打开微信

C. 每天做完家庭作业之后 D. 只在节假日打开

主持人乙:你每次浏览微信、朋友圈花费的时间是多少?

A. 半小时内 B. 控制不住时间

主持人甲:你在微信里聊天的话题是什么,有什么让你特别难忘的经历……

主持人乙:我们该不该使用微信进行微社交?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讲述自己和微信的故事,即:自己平时都用微信做些什么。通过相互分享,感受微信交流和传递信息的便利性,自主感悟对微信的依赖性,明白使用微信的时间过长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作业时间,为后面感知使用微信的利和弊打下伏笔。】

环节二:感知:使用微信进行微社交的利与弊。

(1)主持人甲:你觉得使用微信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PPT相继投影出:

使用微信的优越性:

可以方便地与远方的亲人视频通话;

可以与自己的好朋友互通信息;

可以向老师请教问题,而且老师的解答可能是语音的,也可能是图片的:

可以将自己的心情记录在朋友圈;

可以抢红包、发红包;

可以建立一个学习交流群;

可以通过定位的地点,找到同伴……

(2)主持人乙:既然微信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可是小红却不这么认为,请欣赏小品《微社交中的烦恼》。

小品表演:《微社交中的烦恼》

小品中的几个场景:

A. 小红要做作业,微信的提示音烦人;

B. 小红的好朋友们在抢红包、发红包,小红抢到了,但还没来得及发,被别人笑“穷”;

C. 班级中的同学向小红要今晚的作业答案,一直催促不停;

D. 一连串的垃圾信息……

主持人甲:请问同学们,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你在微社交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烦恼的地方?

PPT相继投影出:

使用微信的弊端:

每天耗时太多,影响了作业和学习;

总担心不及时回复,会不会惹好朋友生气;

颈椎受伤,视力下降;

上网聊天成瘾;

乱拉票;

收到过不健康的视频和信息;

有陌生人加我为好友;

发红包的攀比之风;

有人抄写别人的家庭作业;

霸占了我们的运动时间、阅读时间;

传播的信息,不知道是真是假;

……

(3)主持人乙:同学们,其实很多的家长对我们使用微信进行微社交还是很担心的,我在网络中搜索到这样一则报道,上海精锐教育发布在网上的《小学生该不该玩微信》,请看PPT。

小学生该不该玩微信:细数微信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上海精锐教育的老师指出,我们身边的时代一直都在不断的改变着,科技一直都在发展着,我们身边的很多都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尤其是在我们身边的通讯工具上,从手机,到聊天工具,不断的在跨时代的发展着,但是这些科技在发展的同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有手机,拿着手机玩微信,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科技的进步,但是其中的弊端却也不应该被我们所忽视,那么小学生玩微信有哪些害处呐?这里上海精锐教育的辅导老师就来为大家解读一下。 

第一,对孩子学习心态的影响。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玩微信这件事情,给孩子们带来的第一个危害就是对孩子们学习心态的影响,因为很多孩子玩微信就是去玩一些游戏或者是去聊天等等,这样孩子们对于学习上就没有那么用心了,很多老师也反映,很多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总是走神,上海精锐教育的老师指出,对孩子学习心态上的影响,就会对孩子们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这一点我们做家长的需要去注意。 

第二。对孩子视力的影响。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去玩微信上的小游戏,那么就会对孩子们的视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孩子们发育的时候,如果沉迷于玩游戏,而且是近距离的玩,那么很容易就会对孩子们的视力造成影响,所以这里上海精锐教育的辅导老师指出,这就会造成孩子们成长上的危害,而且对于孩子们后期的课堂学习也是一种影响。 

第三,对孩子做作业的危害。孩子们去玩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去于孩子们做作业也很有危害的,这是因为在孩子们一年级的时候,在学习上本身就不喜欢学习,而且对于知识的记忆也没有那么好,如果孩子们再去沉迷于微信的小游戏中,那么孩子们对于知识的记忆就会遗忘得更快,所以上海精锐教育的小编提醒各位家长,这一点是我们做家长的需要考虑到的。 

但是这里也要提醒各位家长一点,那就是我们并不能够去禁止孩子玩微信,而是要让孩子去适度的玩,在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基础上去玩,这样才是正确的玩,如果一味的禁止,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并不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上海精锐教育的小编指出,我们做家长的需要做的就是去帮助孩子做好这个度的衡量。

主持人甲:网络中所说的微信对小孩带来的危害,是不是我们要注意和重视的话题呢,你觉得家长们的担忧有没有道理呢?

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小孩自主讨论,通过回忆他们自己使用微信进行微社交的经历,体会使用微信所带来的方便和快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晓“微信是把双刃剑”,明白健康、合理地使用微信平台进行交流的积极作用,以及沉迷依赖于“微信”的危害,这个过程不是老师空洞的、强加给的压制和管教,而是让学生们自主体验,相互交流,自我感知辩认,知晓使用微信的利和弊,从而对新的信息化手段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

环节三:升华: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微社交。

主持人甲: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如何健康绿色地上网,利用好微信进行微社交呢?你能想出一些金点子分享给大家吗?

学生讨论交流。

得出(PPT):

不过分依赖于微信,需要联系时可以打个电话,更方便直接;

设定好微信中的“设置”——“隐私”,加我为朋友时需要验证,添加我的方式可设为“手机号”或“二维码”;

不沉迷于刷朋友圈;

不转发一些不能确认真假的消息……

【设计意图:正向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丰富自身积累,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迎合、乃至引领信息化时代的人。】

5.辅导员讲话。

环节四:总结:做迎合、乃至引领信息化时代的小潮人。

(1)临时班长代表全体参与活动的学生请辅导员讲话。 

(2)辅导员讲话。

微信作为一个新兴的通讯聊天社交工具,大大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班已经有不少学生在使用这个平台,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可能在向老师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在与自己的小伙伴分享你的快乐……但我们不能成为微信的“奴隶”,不能过分地依赖微信进行“微社交”,我们更要慎重加入一些群体,并确认这些群是健康的、积极的,坚决不加陌生人为好友,坚决不关注低级甚至是庸俗的公众号,不在微信群里发布、传送不真实的、甚至是不文明的信息,安全使用微信,绿色微社交从我做起!让我们争做迎合、乃至引领信息化时代的小潮人!

【设计意图:扭转学生对微信的偏重娱乐性、网络交友性等低级认识,看到微信在用来提升自身积累方面的便捷性、丰富性和巨大性的价值。引导学生健康绿色上网,使用微信平台进行微社交。因为利用微信进行交流是孩子们群体交往的正常需求,不能简单把孩子与微信隔绝开来,“越是干预,越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越是干预,其效果也可能越是适得其反。】

6.宣布主题活动到此结束。

六、活动反思

微信,已然成为当下社会信息沟通的主流媒体,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觉本班学生的微信使用率达80%以上,而且,本班有将近20%的小孩与我就有微信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引导当代小学生顺应时代潮流,使用好微信进行微社交,特制定本主题活动方案。

网络中报道的,小学生使用微信的百分率是真实可信的,在家校共育活动中,家长反馈的信息,对小学生使用微信心存担忧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确实微信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目前微信这款软件并未限制年龄段使用,小学生使用它可及时适应社会节奏,更早地接触到社会科技发展的步伐,但也会陷入沉迷互联网的恶性循环圈;小学生使用手机社交软件,可拉近学生之间的互动、家长之间的沟通以及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等,但也会产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导致失去生活中真实的沟通能力;同时也不排除小学生频繁使用手机社交软件,会产生对学业的厌倦情绪;琳琅满目的社交软件由于目前尚未进行强制实名制制度,可能会接触到不健康的信息传递等等。

对于该不该让小孩使用微信,借用家长中的一句话“我不同意,怕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伤了孩子的心;同意又怕他拿捏不了尺度,拿着手机不放手。”其实,在网络上交流,使用微信进行微社交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经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晓冬说,家长和老师们的想法肯定是各种各样的,可是其实根本监管不了,因为孩子是不会以家长或成年人的思想为转移的,阻止并没有必要,这也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会更快,还是家长和老师要学习和改变,才能跟上成长的孩子们的步伐。所以,应该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方法和方式,自己也要成长,不能用落后的方法去管理孩子。

诚然,小学生自控能力差,还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积极引导和指导。微信是少年到成年的踏板。总结起来一句话,“堵”不是办法,“导”才是上策。

七、学生感悟

学生甲:看到班上一个个的同学都使用上了微信,我也要了妈妈换下不用的智能手机,申请了自己的微信号,加入好朋友的微信群,在我自己的微社交圈中,我是一个很活泼的人,但我有几个小担忧,不知道别的小孩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感觉,我总觉得我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微社交的时间太长,放学回家先看一遍,作业做完后又赶紧翻一下,睡觉前还得在微信上转几圈。我总担心,不及时回复一些话题,好朋友们会不会嫌弃我、疏远我?还有,我们小孩的群里面,也有好朋友会发一些红包去抢,我不知道,该不该去抢和发?通过辅导员老师的这节主题活动课,我懂得了怎样合理地使用微信这个社交工具,并且学会了设置不让陌生人加我为微信好友的方法。

学生乙:自从使用上智能手机,我可以在上面安装微信了,并且,每天都可以和在外地工作的爸爸视频聊天,真方便。而且,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我可以拍照发送给老师,向老师请教,老师可以回复文字信息,可以发语音给我,有时也会把解题的过程书写下来,再拍照发给我,微信真是好东西。不光是这些,星期天我要到好朋友家去玩,我学着爸爸带我去北京时的情景,让好朋友发个位置给我,然后,我根据地图导航很快就找到好朋友的家。使用微信真是有太多太多的好处了,微信给我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

编辑 滕桂钧

 

5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