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朱子治家格言》
为什么要学《朱子治家格言》
——2018年暑假北苑社区讲稿
主导:扬州市江都区关工委、仙女镇关工委、仙女镇北苑社区关工委
主办:扬州市江都区北苑社区、区实验小学
主讲:扬州市骨干教师、江都区实验小学 陈存峰
时间:暑假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这一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流传非常广泛,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自清朝以来,孩童从小就开始读这种文章。我们来看文章的题目,叫“朱子治家格言”。首先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朱子其人,这位朱子不是南宋时代的朱熹,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朱子就是朱熹。《朱子治家格言》里面的朱子,这个作者实际上是朱柏庐,他是明末清初时代的人,是柏树的柏,庐山的庐。他是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又名用纯,字致一。所以我们有时候把《治家格言》称为《朱柏庐治家格言》或者《朱用纯治家格言》。
他是昆山人,在明朝末年,他考取了秀才。后来清军入关,他的父亲在抵御清军的时候遇难,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他决心像父亲那样,坚持民族气节,绝不屈膝事奉敌人,所以一直就没有在清朝做官,而是在乡下自己家乡教授学生。他是一生潜心治学,专学程朱理学,这是我们了解的二程学派和朱熹的学说。他提倡知行并进,也就是说学了一定要去实践,“学而时习”,一定要去实践。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以礼自持,可以说他自己本身就做到了知行合一。他在临终的时候,留给弟子们的遗嘱是“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这十个字。他一生也有不少著作,有《四书讲义》《春秋五传酌解》等等,还有就是这一篇他的家训。实际上这个《朱子治家格言》是他家的家训,这个家训是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在数百年来传诵于全国,乃至东南亚华人地区,影响极大。
其实我们看题目里有“治家格言”,这个“治家格言”就是家训。这个家训当然首先是对家里子弟所讲的,语言非常平实,却是字字珠玑,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深入浅出,把人生的哲理为我们讲述出来,这是一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文章。说它是“格言”,也就是真理的意思,真理之言,是真善美之言,这才称为格言。这个“格”有《大学》里面所讲的格物的意思;这个“格”,王阳明先生翻译成正,就是真正的这种言语;这个“格”还有什么意思?讲得浅近一点,还有格斗的意思,格物就是跟我们的物欲格斗,把物欲能够格除掉,我们的心才正,所谓格物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修身之始,就在于格物。说到“治家”,也就是《大学》里讲的齐家,齐家也好,治国也好,平天下也好,都是以修身为本。所以我们看通篇的治家格言,就是讲一个修身的道理,确实它是以修身为本的。说治家必定就涵盖《大学》所说的三纲八目,三纲所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恢复我们本来具有的性德,这个性德本来是明的,是觉悟的,现在就是被我们的烦恼习气毛病种种这些污染给障蔽住了,所以就明德不明了,修身就是把原本的明德给它复明起来;能明明德,那是自己的事情,他对人必然能做到亲民,就是也令别人明其明德,令天下人明其明德,这就是平天下;我与一切大众都明其明德了,这就叫止于至善。
修身的功夫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放下自己的习气、烦恼、物欲。这个物欲它泛滥起来不得了,那是我们堕落的一个根源。所以我们要每天跟它格斗,把它降伏住,就是朱子所谓的(这个朱子就是朱熹先生)“存天理,灭人欲”,这是格物的功夫。有了格物的功夫才能致知,才能使我们本有的良知现前,我们用这种良知来待人处事接物,自己必然能做到诚意,意念就真诚了。人在的时候,人不在的时候,幽居独处的时候,都是一样,这叫慎独,诚意表现就是慎独。有诚意的功夫,心也就正了。这心正是什么?心里头无私,大公无私就是心正。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就是修身。说到治家,必定前面要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后面也必定是通治国、平天下。自己身修好了,家也治好了,就能够影响国家,影响社会,乃至世界,这就是我们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你看都是从自己一身、一家开始修起的。
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把它作为非常重要的修身的文章。虽然它只有524个字,差不多只是《弟子规》的一半,《弟子规》是1080个字,但是它所说的这些义理完全不亚于《弟子规》,可以作为相辅相成的教材。
本次我讲的《朱子治家格言》来自于扬州市教育局所编的《经典诵读三百首》。目前,《朱子治家格言》有不同的版本,字面有一些出入,但是出入不大。我讲这篇文章的特点可能跟以往的老师有所不同,我打算比较详细地来分析每一句话,每一句话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就事上来讲,如何来学习实践;一个从心上来讲,我们如何领会里头的深义,而能够进入自己的内心,引起共鸣,从而变成自己的习惯,化为自己的人生态度。
编辑 滕桂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