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姑苏区:非遗传承进社区,少年心间植“匠心”

发布时间:2025-03-19 浏览:403
分享

3月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活动在姑苏区金阊街道彩香二村南社区的“匠心工作室”举行。升腾的热气裹挟着艾草的清香,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水磨挂粉”技艺非遗传承人、姑苏区“五老”志愿者朱新年,正带着大家揉制青团面团,以传统技艺为笔,为孩子们描绘非遗文化的种子。

朱新年,这位69岁的非遗传承人,祖上三代都从事水磨粉制作,而他自己更是16岁便踏上学艺之路,跟随祖父潜心钻研,完整留存了苏州传统美食的古法工艺。如今,他以青团为纽带,将四十载手艺倾注于传承之中,致力于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重焕生机,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面对少年对传统手艺兴趣渐淡的现状,朱新年忧心忡忡,他深知非遗传承的希望在下一代。于是,他一边改良配方,保留艾草本真味道的同时降低糯米黏腻感,让青团的口感更贴合现代人口味;一边将“非遗传承课堂”开进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吸引众多青少年前来学习。每次开课,孩子们都会专注地围在朱新年身边,看他熟练地揉面、包馅,然后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从青涩的初学者到逐渐掌握技巧的小能手,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非遗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社区党委也积极行动,创新打造“非遗工坊+社区议事厅”模式,将“青团课堂”转化为收集民意的流动站点。今年初筹备活动时,朱新年率先提议在青团造型上大胆创新,在他的启发下,青少年们积极参与讨论,经过一番热烈讨论与精心尝试,最终“十二生肖青团礼盒”惊艳亮相,不仅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增进邻里情谊的温暖纽带,更让青少年们在实践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在朱新年的影响下,社区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手艺互助网络”。擅长编织的退休教师热心教孩子们用艾草汁染布,传承发扬传统染色技艺;开餐馆的外地老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亲子家庭提供糯米团购优惠;物业公司的年轻人则负责线上推广,让非遗活动被更多人知晓。“技能共享、资源互通”的良性模式,汇聚成一股强劲动力,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成长空间。

非遗传承,重在青少年。姑苏区关工委将继续推动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传承意识,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姑苏区关工委 王慧)


编辑:喻洁

4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