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网站首页 五老事迹 文章详情

莫道桑榆晚 红霞尚满天

发布时间:2015-09-21 浏览:1854
分享

——“五老”志愿者杨文华为19名烈士树碑立传的故事

 杨文华,68岁,高邮市临泽镇朱堆村村民,临泽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志愿者、镇关工委革命斗争史报告员。2013年至2015年,先后获得“中国好人”、“江苏好人”、“扬州好人”、“高邮好人”的光荣称号。

 临泽镇地处里下河腹地,革命战争时期,临泽镇一度成为我党我军在华中二分区和高邮县活动的中心。历史上知名的“三打临泽镇”战役,为彻底解放高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数革命烈士为了新中国成立的梦想,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名字有的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之中,有的湮没在战火的记忆里,有些甚至没有留意下任何蛛丝马迹。

 这些名字是历史前进的推动者,是新中国的铺路石,是中国梦的奠基人;这些名字应该被历史记录,被今人怀念,被后人瞻仰。杨文华退休之后便开始了搜集整理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走上了为英雄安魂,为青少年收集精神食粮的寻梦之路。

 寻梦:花甲老人慰藉英灵教育后人

 杨文华从小常听村里人讲革命先烈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英雄的故事给他的人生注入了奋斗拼搏的“正能量”。

 退休前,杨文华是这个小镇上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在担任该镇铝箔纸厂厂长的10多年里,他把一个乡镇小厂逐步发展成为远近知名的企业,为临泽镇成为高邮第一个工业过亿元乡镇立下了功劳。连续四年获得“江苏省明星企业家”荣誉称号,1987年被评为省劳模,  1998年被林业部、劳动部表彰为“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

 退休后,杨文华又回到了朱堆村生活,享受着退休之后的闲适自得和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他并不甘于这种安静的生活,因为有一个梦想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这个梦想就是寻找那些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革命烈士事迹,为他们在朱堆建一个烈士陵园,一来慰藉革命烈士在天之灵,二是教育后人珍惜幸福生活。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许多英雄的名字都已经被埋没,更何况要寻找他们的事迹,这件难事以一个退休老人的精力去做更是难上加难,寻梦之旅注定艰难坎坷。

 《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登记在册的在临泽朱堆这块土地上献身的革命烈士有19位。这些烈士生前来自四面八方,加上年代久远,搜集到的生平事迹资料少之又少。但是,这不会让执着寻梦的杨文华退却。他凭着一股执着的信念四处奔走,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炎炎夏日中,患糖尿病多年的杨文华忍着病痛折磨,自带干粮和路费,先后赶赴南通、海安、东台、兴化、宝应等县市的民政、党史、档案等部门,在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大海捞针一般,寻找历史的真相与记忆。只要遇到有价值的线索,哪怕是零星的信息他都不会轻言放弃,坚持深入地追访下去。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到烈士的家乡走村串户,访问他们的亲属后人和知情人士,最大限度地挖掘历史,还原真相。

 资料搜集回来之后,他立即投入梳理编撰之中,按照对历史负责、对烈士敬重、对后人启迪的思路,认真地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仔细推敲,反复斟酌,整理、撰写了近两万字的材料。这些内容翔实的文献资料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2013年清明前夕,他将这些资料编辑制作成《热土血火铸英雄》纪念册,免费向机关团体、党员干部、中小学师生发放千余份,让烈士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也为自己的寻梦之旅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杨文华心里清楚,搜集这些烈士的事迹资料是基础也是关键,这为他筹建烈士陵园寻梦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筑梦:热心人士伸援手

 为烈士树碑立传建陵园,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建设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一个退休的老人来说,无不又是困难重重。为了自己的寻梦之旅,他开始动员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让自己的寻梦之旅成为一场爱心的接力。

 2012年上半年,杨文华牵头成立了由5名村组老干部组成的朱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筹建小组,发放倡议书500多份,吸纳了143名“五老”志愿者。他在招募志愿者的倡议书中确立了“红色教育,敬恤英诜,勿忘历史,慰藉亲人”十六字的主题思想,也是作为红色教育的工作方针和志愿者的工作内容。在朱堆村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杨文华进行了倡议演讲,他生动而深情的演讲让那些即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也颇为感动,纷纷赞扬他的善举。为了筹措建设资金,他自己带头捐款,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从成功人士到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从村组干部到普通村民,从年近90岁的老人到在校大学生,纷纷解囊相助。一个仍在校读书的大学生得知杨文华的善举之后,从自己的生活费中节省出1000元捐献给他们。短短1个月的时间,杨文华等先后募集资金4万多元。

 2012年8月,杨文华的寻梦之旅从宣传发动进入实施阶段。他到土管部门征求用地指标,高邮市国土局与临泽土管所的领导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来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勘察测量,最终为红色教育基地置换了16亩用地指标,并用卫星定位的方式进行测绘制作平面图纸,实现了基地用地合法化,解决了基地建设的后顾之忧。从当初的5名志愿者到后来的143名志愿者,再到现在的200多名;从捐钱捐物,到出力出工,志愿者们前后用了34天时间,一座创意独特朱堆烈士纪念碑如期落成,并被高邮市委宣传部正式命名朱堆村为红色教育基地。

 圆梦:陵园落成育后人

 数年奔波寻梦,各界接力筑梦,终于一朝圆梦。

 2012年9月19日,近2000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朱堆革命烈士陵园落成仪式。这座座落在里下河一个偏远村落的朱堆十九烈士陵园占地7.5亩,规划用地16亩,高3米、宽90厘米的纪念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碑体东西两侧雕刻着高90厘米的微型长城图案,寓意“固我钢铁长城”,微型长城图案两旁的花坛和道路状如“八一”字样,十九名烈士墓规格统一、排列有序,陵园中松柏长青。陵园中的烈士碑记,记录了烈士光辉的事迹。

 朱堆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后,杨文华老人主动和全镇中小学校对接,组织中小学生利用清明、国家公祭日等开展公祭活动,并精心宣讲自己收集的烈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激发师生们强烈的爱国情和使命感。

 一个患糖尿病近20年的退休老人这样奔波,究竟为了什么?杨文华老人的回答让人们对他的梦想有了最为深刻的理解。他说:“我建烈士陵园有‘三图,三不图’”。三图,图的是不愧于一名普通老党员的光荣称号;图的是培养后人要有爱国之心,教育后人要有报国之志;图的是让革命烈士得到慰籍、敬仰,让社会各界得到认知、认同。三不图的是: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在晚年生活中,我能继续发挥余热,体现人生价值,为家乡、为社会、为后人做一些有益的事,感到心里踏实,精神充实。

 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杨老,总是用他的夕阳霞辉和人间晚情,去精心哺育着他身边每一位青少年茁壮成长。         

(高邮市关工委)


7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