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阜城街道校外辅导站扎实推进
阜宁县阜城街道校外辅导站扎实推进
一、依靠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是办好辅导站的根本保证
阜宁县阜城街道(原施庄镇)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创办于2013年。创办伊始,阜城街道党工委十分重视,于柏村书记亲自到现场拍板,利用原镇文化站的旧址和部分设施,与县实小教育集团新林路校区联合创办,聘请缪黄初中退休老校长刘学超负责辅导中心站的教学工作。街道办事处从街道财政中拨出3万元,添置了8台电脑和必要的桌椅等设备。为了提高办站水平,2015年秋,辅导中心站召开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倾听大家的意见。有家长反映辅导中心站地处偏僻,和新林路校区相隔太远,学生参加文体活动不方便,安全也存在隐患。于柏村书记当场表态,将辅导中心站迁到原施庄中心小学旧址,利用闲置的校舍作为辅导中心站活动场地。在县关工委的指导下,在施庄中心小学的积极配合下,于2017年10月搬迁结束。站内设有各类文体活动室11个,计840平方米;各类活动器材齐全,可正常投入文体辅导活动。由于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对办站场所、办公设施、教学器材、活动阵地等硬件给予大力支持,使辅导中心站的创建得到根本保证。
二、建好一支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关键
2013年刚开始办站,由于缺乏办学经验,虽聘请了几位“五老”和在职教师为辅导员,但在教学的内容和辅导的方式上,往往停留于课堂教学模式,使学员不感兴趣,有的学员中途退学。街道关工委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结合学习外地的办站经验,采取了四项改进措施:一是组建以“五老”为主体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由10人组成,其中退休老校长3人,“五老”志愿者2人,在职小学教导主任1人,在职教师3人,大学生村官1人。有了这支辅导员队伍,辅导中心站开设了理想、道德、法治教育课,计算机网络技术课,书法、美术辅导课,音乐、舞蹈辅导课,体育课等课程。二是建立相关台账制度。主要有学员登记簿、学员点名簿、文体活动记录簿、辅导员备课记录簿、“五老”与青少年结对帮扶登记簿、学员安全记录簿、家校联系纪录簿、站务会办记录簿等。有了这些台账资料,便于平时检查和考核文体辅导活动的成效。三是突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请“五老”讲亲身经历和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阜宁大地上的真实故事,来教育学员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请司法部门的老同志用发生在身边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以案说法,教育青少年自觉遵纪守法。老同志宣讲时,穿插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收到很好的效果。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根据学员不同的兴趣爱好组织兴趣小组,有时还邀请学员的家长来辅导站一起搞亲子联动。
三、落实生源是办好辅导站的基础
街道关工委经过调查研究,决定辅导站的生源,重点放在以下四种人身上:一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请人辅导经济又有困难的;二是家教不得法和隔代老人管不住孩子的;三是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的;四是单亲、离异重组家庭和服刑人员子女及孤残儿童。上述四种人当中,重点又是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平时正常来辅导站参加文体活动的40多名学员中,有32名是留守儿童,他们因为缺少父母的监护,在校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比较多,有的品行也较差。老校长、专职辅导员刘学超,针对他们的这一弱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辅导。每逢双休日,刘学超给他们讲理想,讲做人,引导他们从小立志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同时对他们课业上遇到的难题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暑寒假期间,刘学超则根据留守儿童课业上的短板,有针对性地补课。通过刘学超的精心辅导,留守儿童的整体学习成绩有了显著进步。马宇杰、胡炳南、冯学兵3名同学的学习成绩大有进步,2017年秋学期结束,全被评为“三好学生”。
四、多渠道帮助专、兼职辅导员提高认识增干劲,是辅导站的发展后劲所在
随着形势发展、时代进步,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文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专、兼职辅导员加强学习,自我“充电”,才能使文体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开拓创新。街道关工委联系、推荐专、兼职辅导员,到市、县关工委办的培训班学习。今年5月,县关工委在吴滩镇召开的“五老”专职辅导员现场培训会,辅导中心站都派专、兼职辅导员参加。同时,鼓励专、兼职辅导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五老”担任的专职辅导员,文化水平和授课能力偏弱,就向在职老师兼职辅导员学习。有的通过请教书法和绘画知识,有效提高了辅导效果。有的通过请教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既教会了学员,自己也掌握了电脑操作的技能。街道关工委还推荐辅导成效突出的专、兼职辅导员,上报县关工委给予年终奖励。
编辑 滕桂均
评论(0)